四川盆地,那些低調的丹霞景觀

四川盆地:那些低調的丹霞景觀

文/李忠東

四川紅層

四川盆地,中國四大盆地之一。它四周被連綿起伏的高大山體所環繞。西部,青藏高原遼闊高亢;北部,秦巴山地隔絕川陝;東部,武陵山脈縱橫南北;南部,雲貴高原茫茫蒼蒼。四川盆地是我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成都和重慶兩個超級城市分居東西兩端。這裡還是巴蜀文化的搖籃,諸葛亮讚歎其“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四川盆地的鄉間城際,河畔湖邊,隨處可見一種紫紅的砂岩與泥岩,因此人們常把四川盆地稱爲“紅色盆地”或“紅層”這片肥沃的紫紅色土地不僅讓四川盆地得以“天府”之美譽,而且形成許多丹霞地貌、方山丘陵、平行嶺谷、臺狀低山等特殊的地貌景觀,更因其蘊藏着大量恐龍化石而成爲全世界最負盛名的恐龍化石產地之一

紅層奇景

丹霞遍四川

素有“赤色盆地”之稱的四川盆地,連綿26萬平方公里,在內部以及盆周山地形成大面積的丹霞地貌,是我國丹霞地貌分佈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樂山師範學院的羅成德教授,早在1986年便提出四川盆地內存在丹霞地貌。

羅成德、黃進教授等專家近30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僅四川一省紅層分佈面積就達13.17萬平方公里(其中四川盆地部分約12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27%左右。

廣大面積的紅層爲四川盆地丹霞地貌的形成奠定了基本的物質基礎,這裡已發現丹霞地貌100餘處,約佔全國總數的五分之一。

四川盆地的丹霞地貌不僅數量衆多,由於其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變化,還造成丹霞地貌的區域差異。

根據丹霞地貌的空間分佈規律,大致可將四川盆地的丹霞地貌劃爲盆地西北部丹霞地貌區和盆地西南部丹霞地貌區。

而根據丹霞地貌的發育過程與形態特徵,又可爲分爲以劍門關爲代表的單斜陡壁型丹霞景觀;以四川敘永、重慶江津四面山、貴州赤水等爲代表的溝谷環崖型丹霞景觀;以樂山凌雲山、平羌三峽等爲代表的臨江陡崖型丹霞景觀;以江油竇圌山等爲代表的堡寨型丹霞景觀;以屏山-馬邊馬頭山爲代表的嶺脊環崖型丹霞景觀。

這些丹霞地貌形成於溫暖溼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植物發育,森林、瀑布、溪泉點綴其中,丹山碧水更顯丹霞地貌景觀的雄、險、秀、幽,自成一絕。

盆地西北部丹霞地貌區主要包括龍門山前地帶、夾江-峨眉、龍泉山等地丹霞。著名丹霞景觀有劍門72峰、羅浮山12峰、青城山36峰、總崗山、玉屏山、平羌三峽、樂山大佛、夾江千佛崖等。

這一區域的丹霞地貌具有兩個顯著特點,其一是地層中含有碳酸鹽和鈣質礫岩,因爲喀斯特現象顯著;其二是厚度巨大的塊狀紅色砂岩適合於雕刻大型摩崖石刻,這些丹霞景觀地往往成爲佛教、道教名山,廟宇道觀、摩崖石刻隨處可見。

最爲典型的是以樂山凌雲山的彌勒大佛石刻爲代表,“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這尊高71米的世界最高的佛像,依丹崖絕壁而鑿,臨江而坐,氣魄雄偉,兩側迂迴曲折的棧道崖壁上,無數個大大小小的石刻造像,烘托了大佛的宏大和濃郁的宗教文化氛圍。

除此以外,千佛岩石刻、仁壽牛角寨大佛石刻等無不在丹霞絕壁上雕鑿而成。

▲雕鑿于丹霞地貌上大型摩崖造像。攝影/李忠東

盆地西南丹霞地貌區地處渝、川、黔結合部的丹霞地貌景觀帶上,其東與重慶四面山丹霞地貌景觀地相接,南與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遺產地毗鄰,是丹霞地貌中環狀陡崖地貌的典型代表。

這種獨特的丹霞地貌發育於距今9600-6500萬的晚白堊世夾關組磚紅色石英砂岩夾薄層泥岩。以赤壁丹崖-甕谷-瀑布組合主要特點。當地人稱這種地貌爲紅圈子或環巖,後來我們將它統稱爲環崖丹霞。

▲環崖丹霞的形態圖。繪圖/楊金山

有些地方環崖直徑在甚至可達1000米左右,高數百米,平面閉合度達200°—300°。四周懸崖壁立,後緣瀑布高懸,底部或倒石如林或深潭碧瑩。而有些環崖高懸于山脊,連續成羣分佈,後緣無瀑布發育。

這樣的組合形態在世界丹霞地貌中極爲罕見,從而成爲世界丹霞地貌中難得的奇葩。

▲環狀絕壁與瀑布(@李忠東)

蜀南竹海

我本丹霞

蜀南竹海,原名萬嶺箐,中國最美的十大森林之一,最具特色十大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一。

在地質構造上,蜀南竹海屬川黔古拗陷區川南褶皺帶倒置低山臺地,其核心區域處在向斜軸部,岩層平緩。

在地貌學上,蜀南竹海海拔高程在286—1000米之間,相對高差714.2米,其主體均在800米左右。地形東形成了淺丘平壩景觀,西部受流水侵蝕嚴重,形成了忘憂谷、墨溪、花竹溪等嶺谷相間景觀。

構成蜀南竹海丹霞地貌的巖性爲中生代白堊紀夾關組深厚的桔紅色砂岩,砂岩之間夾着塊狀礫岩,四周除西面被淯江切割外,其餘皆是懸崖陡壁,特別是南部地區,岩石沿節理、斷隙,風化崩塌,全部是陡巖赤壁。

仙寓洞、掛榜巖、天寶寨、觀雲亭等地,都是非常典型的丹崖赤壁,其“頂平、身陡、麓緩”等丹霞地貌特徵表現明顯。

其中仙寓洞便是位於丹霞長崖上的天然巖腔,長300餘米,寬和高2至15米。洞廳婉轉深幽,洞外竹海蒼鬱,峽谷刀劈斧切,掛膀巖等飛瀑高懸,赤壁丹崖色若渥丹。

清晨或黃昏,薄霧輕籠,煙波浩渺,恰若清代詩人沈毓新有詩寫道那樣:“仙寓之山高插天,上有石洞懸其巔,一徑盤空絕人跡,只許猿鶴時蹁躚”。

▲蜀南竹海。攝影/李忠東

環崖丹霞

丹霞家族中的另類

在四川盆地的南部,分佈着一條東西向的環崖丹霞地貌帶。其西起馬邊-屏山,東抵綦江,北至榮縣,南達古藺以北,西以赤水一帶爲中心。

這裡廣泛出露侏羅系、白堊系河湖相沉積的紫紅色泥岩、砂岩,是四川盆地丹霞地貌最集中的地方。

▲四川盆地南緣環崖丹霞帶。來源於四川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物探隊《屏山環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綜考報告》。

這個區域的丹霞地貌,最爲突出的特點就是發育一種環狀陡崖地貌,這是有別於其他地區丹霞地貌的最顯著識別碼。

如貴州赤水的佛光巖、赤壁神州,重慶江津的四面山,-屏山-馬邊的馬頭山,敘永縣水尾的畫稿溪。

敘永青山岩以及合江車輞等地將這種地貌稱爲鍋圈巖,取其形如農村柴草竈放鍋的竈圈;而古藺黃荊一帶則叫紅圈子或環巖。

▲江津四面山望鄉臺環崖丹霞。攝影/李忠義

我國的丹霞地貌按氣候大致分兩類,一種是以丹霞山爲代表的南方溼潤區丹霞,另一種是以張掖冰溝爲代表的西北乾旱區丹霞。

但這兩種丹霞都發育規模宏大的,造型奇特,色澤豔麗的山、峰、石、柱、崖、牆。 它們兀立於地表,具有地標意義,非常引人注目。

▲敘永畫稿溪環崖丹霞。攝影/李忠義

而這裡的丹霞則主要發育於連綿羣山的深處,隱匿在亞熱帶常綠闊葉混交林所組成茫茫林海,只能沿着河流溯流向上,走進水系的細枝末節,纔會在幽深的峽谷之中,見到赤紅色的陡峭崖壁、高懸的瀑布、層層跌落的流水。

因此,有學者將這種“外面平淡無奇,內部別有洞天”的丹霞稱之爲“隱藏型丹霞”。

▲赤水環崖丹霞。攝影/李林(圖蟲創意)

更爲奇特的是,在地形由平緩的寬谷,向陡窄的峽谷轉換的拐點(地貌學上稱之爲“裂點”)外常常發育一種環狀絕壁,直徑達數百米的弧形紅崖,像一面面環幕,這些環形絕壁的後緣常有高懸的飛瀑。

而發育環形絕壁的溝谷,則主要爲口小肚大的甕形溝谷,這種特殊地形所形成的封閉小區域,有着獨有的生態系統以及數量衆多的桫欏羣落。

2017年,筆者建議使用“環崖丹霞”這一名稱,來命名四川盆地南緣川、渝、黔一帶這種特殊的丹霞地貌,並在《中國國家地理》上發表相關文章。

貴州赤水的佛光巖是環崖丹霞的典型代表。

從溝谷的入口緩慢進入時,一面紅色環形絕壁,在我們面前橫空而立,那被陽光染得如火似金的崖壁所產生的視覺衝擊,難以言表。絕壁中央最凹處,一條銀色瀑布從空中紛紛揚揚,飄然墜落。

組成絕壁的岩石層理,在平面上呈水平,如一本本整齊疊放的厚薄相間的書。但在環形絕壁上,則呈弧形彎曲,像一個個紅色的不同厚度的岩圈套在一起。

倘若赤水是四川盆地南緣環形丹霞的分佈中心,那麼位於赤水東北方向川、黔、渝交界之地,重慶的江津四面山則是另一個高潮。

環崖赤壁、甕谷、瀑布的組合是四面山最大的特點。四面山的岩圈直徑在50—1000米之間,高數十至400米不等,平面閉合度達200°—300°。這個半月形彎轉的環狀赤壁丹崖,往往成爲溝谷的後緣。就像一個巨大長牆向河谷上游方向彎轉,然後繞過河谷,向另一側延伸,形成“U”字形管狀結構。

2017年,在野外考察中,四川省地質調查院物探隊偶然在四川馬邊-屏山交界處發現多次環崖丹霞。

尤其是在中都河上游南側的分水嶺海拔1741米的人頭山,連續發育12個環形大巖壁,它們環環相連、巍峨雄闊,它們呈一字形排列,連綿數公里,崖壁高差在600-700米之間。

令人驚奇的是,這種環崖丹霞和赤水、四面山溯源侵蝕形成的環崖丹霞都不一樣,它們是在早期側向侵蝕作用形成的深切河曲基礎上,經擡升作用和差異風化而形成。

2019年國家林草局正式授予“四川屏山環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建設資格。

▲長圖預警,大紅巖環巖丹霞。攝影/李忠東

劍門關

單斜陡壁型礫岩丹霞

劍門關,出川關隘,是四川歷史上通往北方的必經要塞,被視爲“兩川咽喉,蜀門鎖鑰”,是“北扼三秦,南鎮巴蜀”之要地。 古今詩人名家無不對劍門關的雄與險所驚歎。“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大莫開”(唐.李白);“惟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一夫怒臨關,百萬來可傍”(唐.杜甫);“雙崖倚天立,萬刃從地蜉,雲飛不到頂,鳥去難過壁”(唐.岑參)等。

有着“天下第一雄關”美稱的劍門關,得益於這裡的特殊地貌。這種地貌由上侏羅統蓮花口組礫岩和下白堊統劍門關組礫岩構成,礫岩中礫石約佔80% ~90%,礫徑一般3~20釐米,最大48 釐米。

這裡的丹霞在形態上主要爲“身陡、麓緩、頂斜”。與其他地區的丹霞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丹霞崖頂的多姿變化,或爲單面山、或爲波狀山戀、或爲峰叢。

形成劍門關丹霞的礫岩由於膠結緊密,岩石堅硬,抗風化能力極強,其所形成的丹霞地貌在外觀上更大宏大和雄壯。這些丹霞景觀線條簡練、剛勁、挺拔,以巍峨的山體、雄壯的峽谷、雄險的隘口而名揚天下。

劍門山古稱梁山,由大、小劍山組成,兩山東臨嘉陵江,西至牛心山,綿亙相隨蜿蜒百餘里。

其爲典型的單面山,其北坡陡峭,丹崖壁立。南坡漸緩,草木茂密。在劍門關一帶,劍門七十二峰或如利劍出鞘,或如金字塔依次而立,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勝若仙境。

絕壁爲劍門關的另一大奇景。這些絕壁,拔地而起,危崖凌空。絕壁之間或爲關隘、或爲峽谷,所謂“兩崖對峙倚霄漢,昂首隻見一線天”。

▲劍門關礫岩丹霞。攝影/周樂天

竇圌山

堡寨型礫岩丹霞

竇圌山,又名圌山,位於四川江油城北20公里的涪江東岸武都鎮。據說當地老百姓見山體由豆子大的礫石構成,山形又如屯糧的“圌”,因此取名“豆圌山”,後因一竇姓仙人在此得道而改爲“竇圌山”。

“石如蠶豆,山若圌廩”,恰恰是竇圌山最大的兩大特點。

形成竇圌山的岩石爲侏羅系 蓮花口組的礫岩,這種礫岩是一種由蠶豆大小的卵石重新膠結而成。它們在構造、重力、流水侵蝕、地下水溶蝕等作用下形成城堡、圌廩狀的峰丘。

非常有意義的是,形成竇圌山的礫岩是一種灰巖質礫岩,具有一定的可溶性。

因而在景觀塑造上,竇圌山的既有丹霞地貌的特點,又具喀斯特地貌的特點,是國內罕見的岩溶化礫岩丹霞地貌,也是四川盆地難得的堡寨狀丹霞地貌。

竇圌山主要由飛仙峰、問月峰、神斧峰三峰組成。受岩層層面構造的影響,孤峰的頂部總體都較平整,往往形成一些平臺,這給歷史上宗教寺廟的建築提供了方便。三峰峰頂各有古廟一座,名東嶽、竇真、魯班。

三峰之中惟西峰有險路可通,其餘兩峰由上下兩根鐵索組成懸橋相連,“鐵索飛渡”絕景由此而來。

在丹霞地貌的形成過程中,垂直節理起到了重要作用,沿構造裂隙不斷剝蝕、溶蝕和崩塌,還在這裡形成的石柱、石門、石牆、孤峰、駝峰、一線天等丹霞地貌景觀。

參考文獻:

1.四川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物探隊,《擬建四川屏山環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綜合考察報告》,2019年12月;

2.李忠東,《環崖丹霞:中國丹霞的另類》,《中國國家地理》,2017.5

文丨李忠東

編輯 | 老俠

圖片| 李忠東 苟永雄 姚逸飛 周樂天 李忠義等

繪圖| 楊金山

封面圖片| 李忠東

部分圖片源自圖蟲創意及網絡

尋找自然美景

探秘山水奇觀

用腳、相機和鍵盤記錄地球故事

微信ID:xiakedili

特別感謝

四川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物探隊

四川省新維地景規劃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