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兩人生 | 奧運冠軍任茜:我,正年輕
她6歲開始接受跳水訓練,9歲進專業隊,12歲入選國家隊,15歲獲得奧運冠軍,被外界冠以“天才少女”的稱呼,年少成名的背後,卻也有着無法言喻的艱辛和經歷,本期《四兩人生》,聆聽比亞迪海豚第50萬輛車主任茜的故事,感受她和冠軍車型海豚的精神共鳴——我,正年輕。
四兩人生 | 奧運冠軍任茜:我,正年輕(來源:本站時尚)
想到就去做不給自己後悔的機會
2001年,任茜出生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小時候陪外公看電視時被跳水運動員專注的神情和優雅的身姿吸引,在小任茜看來,他們就像躍出海面的海豚一樣,在空中劃出優美的弧線,又輕盈地落入水中,瞬間對這一體育項目產生興趣。
(左一爲任茜)
6歲正式接觸跳水,9歲進專業隊,12歲入選國家隊,任茜展現出了在這項運動上的傲人天賦。2014年是任茜進入國家隊後的首個賽季,也是她參加國際比賽的開端,任茜的表現非常搶眼,連奪國際泳聯跳水大獎賽四站冠軍。隨後,任茜又作爲中國跳水隊歷史上最年輕的選手,參加了2015年喀山游泳世錦賽。自2012年倫敦奧運會後,世錦賽對參賽選手年齡有限制,女子10米臺選手必須年滿14歲,任茜是剛過年齡標準就獲得了世錦賽資格,之後在2016年跳水世界盃上,任茜以絕對優勢奪冠,最後一跳使所有7位裁判打出了罕見的滿分10分,拿到自己職業生涯的第一個世界冠軍。
同年,任茜代表中國隊出征2016年裡約奧運會,她確實不負厚望,首次參加奧運會,在5跳中,幾乎每一跳都發揮穩定,以近乎完美的表現,摘得女子10米臺的冠軍,成爲中國體育代表團第一個“00後”奧運冠軍,彼時的她不過才十五歲。
在媒體的報道中,任茜被譽爲是“天才少女”,也被認爲是彼時最有實力的中國夢之隊超新星。
從興趣愛好逐漸深化爲使命感,任茜認爲,使命感的誕生,本質上會催動着自己所熱愛的東西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在感覺變強大的同時,也擁有了強烈的責任感,它會讓你把熱愛綻放在賽場上。”
運動員的堅韌不會被打倒
任茜的跳水生涯看似一帆風順,但在2016年奪得奧運冠軍後,她的狀態並不理想。爲運動付出健康的代價,於她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飯。但相比傷病,身體發育這一關對任茜來講可能要更難過一些,隨着身高與體重的增長,進水實際效果和跳起姿勢都會大打折扣,所以她一方面要加大訓練強度,另一方面,控制體重也成了頭等大事,“國家隊從來沒有要求運動員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如果長胖了就得自己努力減肥,每天稱體重是必修。”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她也是個吃貨,作爲川妹子,她酷愛火鍋、串串香這種美食,但是因爲要控制體重,很多時候只能望梅止渴。
2019年游泳世錦賽,任茜未能從激烈的隊內競爭中勝出,未獲參賽資格,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任茜繼續落選。自東京奧運會後,施廷懋、王涵、陳艾森、謝思埸等老將逐漸淡出賽場,一大批年輕隊員又成爲隊中主力。在這種情形下,任茜完全可以與那些老將一道選擇離開。然而,她卻選擇了堅守,而且比以往更加努力,日復一日的陸上訓練和水上訓練就是最好的證明,每天8小時的訓練時長,翻至少200個跟頭,上萬次跳躍。憑着對跳水的熱愛、對勝利的渴望和信念支撐,在低谷中勇敢堅定地去完善自我,只因心底的聲音:“我還年輕,我知道我想讓所有人看到年輕人的力量,年輕人的可能性。”
這口憋住的氣,一直到2022年的布達佩斯游泳世錦賽纔得到釋放,通過不斷的自我調整,21歲的任茜又站到了游泳世錦賽的最高領獎臺,和搭檔段宇以總分341.16分獲得布達佩斯游泳世錦賽混雙10米臺冠軍。
圖片來源:FINA國際泳聯
勇敢上路前行自有答案
跳臺是任茜的摯友,亦是老師,無形中她的很多人生觀都受到跳水的影響,“體育很鍛鍊人的性格,在多次嘗試中歷經失敗,然後最終成功,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磨練,跳水帶給我的,更多是讓我懂得不管眼前的這一條路成功與否,躍出水面,又是新的開始。”長期專注做一件事,並把它做好, 一樣可以從這件事中認識世界。
開着比亞迪海豚馳騁在路上自由的感覺,是任茜認識世界的另一種方式,對她而言,“跟跳水一樣,那是一種複雜又精準的掌控感,因爲你擁有把握方向的權力,你決定着你自己的起點,與終點。”
賽場上,她每時每刻都拼盡全力,賽場外,她青春洋溢率真爽朗,作爲中國首位“00後”奧運冠軍,任茜一直是青春的代名詞,她不僅有着亮眼的賽場表現,更有着年輕一代面對人生的智慧與勇氣,她向所有人證明了年輕的力量。
她,是奧運冠軍任茜,是青春洋溢的“夢之隊”選手,依靠強勁的實力在國際賽場上屢創佳績,讓世界看到中國色彩,更是14億中國人的自豪與驕傲。
它,是車型冠軍比亞迪海豚,源自中國的“純電新物種”,連續22次獲A0級轎車月銷冠軍,連續9次斬獲A0級汽車月銷冠軍。只花了26個月時間,就達到了“50萬輛的里程碑”。成爲中國汽車市場名副其實的現象級爆款,領先於同級車型。
也許是“冠軍”之間的一種契合,任茜在今年成爲比亞迪海豚第50萬輛車主,未來,任茜還是會勇敢上路,堅韌前行,因爲路上自有答案,“因爲——我,正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