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毛基”頻現,如何收場?

每經AI快訊,第三方平臺數據顯示,伴隨市場的持續調整,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毛基”,不少知名私募旗下產品單位淨值跌至0.6元以下。此前備受市場關注的“網紅私募”業績更是慘淡,比如雲溪基金董事長陽勇、嘉越投資基金經理吳悅風等管理的產品單位淨值跌破0.5元,5月天谷資產董事長陳同輝管理的產品單位淨值跌至0.3元等。 潮水退去,緣何裸奔?用業內人士的話來說,持續波動的市場對基金經理提出了更大的考驗,部分私募風控缺位亦難辭其咎。 當基金淨值跌入谷底,還能否搭出一條回到水平面的路?接下來如何收場?對此,很多私募無法給出答案,畢竟“五毛基”回本的基本要求是翻倍。 正如一位老牌私募創始人所言,“毛基”頻現是對私募業的一次巨大考驗,讓更多基金經理感受到了“絕對收益”對於私募的分量,一旦拋棄這四個字,或許就失去了投資者信任這一立足的根基。(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