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校退場10年/從廣設大學到17私校倒閉 6張圖表看懂關鍵數據

自2014年至今,臺灣已有15所私立大專院校走向退場、2校已覈定停辦,影響累計上千名師生。示意圖,非當事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自2014年至今,臺灣已有15所私立大專院校走向退場、2校已覈定停辦,影響累計上千名師生。《聯合新聞網》爲讀者梳理私校退場的源起及大小變革,用6張圖表帶你簡單看懂退場10年流變,一覽被安置學生及失業教師困境。

一、教改致大學數激增 專科升格達高峰

1994年4月10日,多個民間團體發起大遊行,並組成「四一〇教改聯盟」,提出廣設高中大學等訴求,被視爲臺灣教育改革的開端,在後續約十年的時間裡,臺灣大學數量激增。近年來大學則受到少子女化衝擊,不少學校面臨生存危機,紛紛轉型、合併或者退場。

根據教育部統計,83學年度(西元1994-1995年)時全國有23所大學、35所學院、72所專科,總共130校;「四一〇教改」後不少專科升格,到最高峰的96學年度(西元2007-2008年),全國有100所大學、49所學院,專科僅剩15所,大專院校總數達164校。

繼1990年「國際商業專科學校」退場案之後,私校退場浪潮於2014年作爲開端,10年間已有15校走入歷史、2校預備停辦,且多爲私立技職院校。其中有14所皆以專科學校起家,並陸續升格爲大專院校、改製爲科技大學。

二、退場私校遍佈全臺 2024年勒令停辦校數最多

點擊下方地圖圓點可以發現,全臺17所退場學校遍佈本島北中南東各地,仍較集中於中南部地區,尤以高雄市的四所佔最大宗。2014年由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永達技術學院2校打頭陣,2018年、2019年高美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及亞太創意技術學院先後停辦,接着隨《退場條例》通過後,每年皆有學校退場。

2022年5月11日《退場條例》公佈,一旦學校被列入專案輔導名單,且未在公告日起算之2年內改善,便會走向停招、停辦的命運。包括2022年遭列專輔的大同技術學院、中州科技大學、臺灣首府大學、和春技術學院、明道大學、環球科技大學及2023年新入列的東方設計大學,最終皆未擺脫辦學困境,走向退場結局。

113學年度(西元2024年-)起,雖已無私立大專校院被列入專輔名單,但仍有2校確定將走入歷史,包括主動報請停辦的大漢技術學院,及將與臺科大合併的華夏科技大學。

三、私校退場「雙軌制」 左右清算時程、校產歸屬

《退場條例》的推出,儘管針對辦學不佳的大專院校停辦有了更嚴厲的機制,卻無限制私校以《私校法》停止辦學的權力,如大漢技術學院、華夏科技大學便是《退場條例》上路後的「特例」,未被教育部列入專輔,依循《私校法》報請停辦。

檢視兩者差別,《退場條例》適用於被列入專輔學校,若非專輔的私校則可因辦學「窒礙難行」,經主管機關覈定後循《私校法》停辦。細看不同之處,前者有2年改善期限、須解散學校法人,校產得捐贈公立學院或中央、地方政府;後者則無強制規定停辦緩衝年限、重組董事會,校產則無強制充公。

而法源的不同,也讓學校在關門後走上迢迢清算之路。例如據《私校法》停辦的私校,除了可有3年轉型期,法規也無明訂財產清算時程,導致至今已屆10年仍有多校停辦後尚未轉型、完成清算;《退場條例》則規範,教育部在私校停辦2個月後,須強制解散學校法人並展開清算工作。

四、私校退場10年餘波 兩數據看懂師生困境

私校退場餘波盪漾,排除尚未正式停辦的大漢技術學院、華夏科技大學,10年來15所退場大專院校中,共有3712名學生接受教育部安置,轉介至他校同性質的科系就讀。

放眼實際情況,教育部統計自107至111學年度停辦的6所私校,接受安置的學生總計有1516人,其中休、退學人數共309人,退學率高達16.42%,較一般大專校院退學率7.30%,高出9.12個百分點。

而爲迎接少子化爲高教帶來的衝擊,教育部在2015年攜手資策會,砸千萬設立求職媒合平臺「人力躍升培訓及媒合平臺」,提供職缺資訊及技能培訓課程,欲讓老師與業界接軌,助退場教師順利轉換跑道,然而卻屢遭質疑媒合成效不佳。

細看審計部追蹤的歷年數據,媒合平臺自106年度啓用至今,僅累計1151名教師諮詢媒合,其中不到百人成功轉職,歷年媒合成效未顯著成長,7年來成功媒合率換算下來剩7.8%,不到一成。

除了退場教師間資訊不對等,並非人人知曉該平臺存在、宣傳不到位外,教團也指出,理工與人文領域的教師出路懸殊,若是理工科出身人才可能還有望迴歸業界,人文領域的中年學者恐只能當街頭藝人、返鄉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