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序雲終,盼與君同——評論員筆下的2024
(原標題:四序雲終,盼與君同——評論員筆下的2024)
冬深歲末,四序雲終。回首2024的一幕幕,讓人倍感世事紛繁、時光匆匆,筆耕不輟又一年,“長安觀察(ID:bjrbplb)”以評論記錄了大事小情、所思所感。今天,讓我們一起盤一盤。
旅行的意義
要說這一年哪個行業最“卷”,文旅絕對靠前。坐擁冬季主場優勢,“爾濱”率先晉升頂流。這波文旅熱潮從祖國最冷的地界開始,演變成了各地文旅的卷活大賽。在《“小砂糖橘”爲何成爲移動的頂流》《地方文旅卷王大賽,誰是下一個“爾濱”?》等文章中,我們分析,大家之所以歡樂觀賽,更多在於一種欣慰——越來越多的文旅部門開竅了,以靈活的腦瓜與身段開始了網絡營銷。
文旅推介需要善用流量,但流量不是文旅的全部。《文旅發展要追的不是一夜富貴》一文提醒,線上流量≠現實增量。深入挖掘城市歷史人文底蘊,一步步提升服務意識,才能不斷改善城市治理效能,把潑天富貴接好、留住。
這一年,入境遊同樣炙手可熱。隨着我國逐步擴大免籤國家名單,外國遊客扎堆來華。“China Travel”視頻在海外社交平臺引發大量圍觀和討論,有人在評論區直呼“被西方媒體騙了!”《“city 不 city”背後的真實中國》中,我們分析了這一現象對於當下做好國際傳播、講好中國故事具有重要的啓示。吸引更多人實地探訪中國,讓“洋嘴替”成爲魅力中國的代言人,最重要的是持續做好“開放文章”。
年輕的戰場
今年夏天,巴黎奧運會全球矚目,一股青春風暴讓人見識了中國“小孩哥”“小孩姐”的實力。值得玩味的是,當中國年輕人突出重圍,挑戰西方的傳統優勢項目時,有人氣急摔拍、有人破口謾罵、有人大搞小動作,這一切,都擊碎了那些所謂“鬆弛”“大氣”“不重視勝負”“就是來玩的”謊言。《中國年輕人正用成績,讓世界主動來與我們握手》《中國清清白白地做到了!倒是美國的“含藥量”測了嗎?》等評論直言,我們的一次次超越與突破,贏得的不只是一塊塊獎牌,還是對某些“傲慢與偏見”的絕好回擊。
賽場之外,“95後”們正漸漸成爲職場的中流砥柱。從“躺平”到“佛系”,從“感覺身體被掏空”到“45度青年”,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年輕人的身心狀態都會引發討論。許多父母輩都在納悶:“也沒在田間地頭幹農活,就是坐在格子間裡對着電腦敲敲字”,怎麼就累成這樣了?
《00後“累點低”?理解年輕人的語言“保護色”》《“不要苛責00後”是一種基本尊重》等評論將心比心地迴應了輿論爭議。那些天天喊累,與努力向上的,也許正是同一羣人,時不時“自黑”一把,也是一種努力自洽、張弛有度的生活之道。
網紅的祛魅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以此概括很多網絡主播的沉浮再合適不過。
“香港月餅香港買不到”“紅薯粉裡沒紅薯”,這些互聯網笑話,不僅讓主播們的流量斷崖式下跌,也悄然動搖着消費者對直播帶貨這一行業的信任。《不是翻車,就在翻車的路上?》《售假還打人?直播江湖不能繼續販賣草莽了》等評論剖析網紅翻車的內在原因,直言“家人們”會爲情緒價值買單一次兩次,但不可能長久地當“冤大頭”,直播帶貨的經營管理必然要走向規範化。
如今,想成爲網紅者如過江之鯽。除了“接地氣”,還有很多人主打“高大上”。最近,社交媒體上突然冒出不少在聯合國總部“開會”的網紅博主,拉滿“成功人士”“青年精英”造型。《作妖作到“聯合國總部”,省省吧》一文犀利點評,其實聯合國總部可以買門票進入參觀,網紅純粹是拉大旗扯虎皮。
網紅在吸引網友,也在潛移默化影響網友。比如以海馬體照片爲代表的網紅審美,就令許多人趨之若鶩。某地“考研網上報名明確禁用海馬體照片”一事引發熱議,也讓我們思考,《習慣了“海馬體”加持,我們還能不能接受真實的自己?》。多從濾鏡中走出來,遏制PS的執念,或許才能夠更好地接受自己、真正地欣賞自己。
陣痛的領悟
世預賽亞洲區18強賽階段,實力有限的中國國足揪緊了全國球迷的心。0比7慘敗日本後,我們曾疾呼,球隊要“拿出最基本的鬥志、踢出最基本的血性”。此後幾場比賽,球員們知恥而後勇,終於展現出了不一樣的精神面貌。
《如何守住這份希望》《希望,終究在年輕人身上》等文章,就賽論賽,也直指積弊。中國足球面對的種種問題並不複雜,關鍵就是如何做。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足球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拿出“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定力,絕不能重蹈“走兩步、退三步”的覆轍。
當然,如今國足狀態如何可能都不會讓人意外,反倒是昔日最讓人省心的國乒,屢屢曝出冷門。在《國乒沒怎麼,但“狼”真要來了》中,我們客觀分析了輸球的原因,直言賽場沒有“常勝將軍”,也從不存在唾手可得的勝利。如何端正態度,解決問題,特別是讓更多年輕球員參與大賽磨鍊,給他們挑大樑的機會,是國乒頗爲迫切的任務。
科技的反面
AI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既有“驚豔”,也有“驚悚”。“假靳東”迷倒一衆大媽、“假雷軍”辣評世間百態、“假拜登”宣佈第三次世界大戰開始、“假馬克龍”直播回答“政府聘用滅霸”……我們反覆呼籲更爲有力的治理舉措,期待平臺用技術對抗技術、用魔法打敗魔法。
網絡會議故障、酒店服務癱瘓、自助販賣機卡殼……7·19微軟藍屏事件發生,世界多地運行掉線。我們認爲,《全球“宕機”不僅是個技術問題》。當一切皆可編程,萬物均要互聯,一旦技術本身出現問題,其影響之廣、之深,往往超乎我們的想象。我們沒有必要對技術應用因噎廢食,但還是要時刻保持“晴天修房頂”的危機感。
科技是發展的支點,也時而被政治綁架,淪爲抹黑中國的題材。比如輿論場中,一直流行着一種論調,即“美國擅長從0到1,中國擅長從1到100”,意爲美國在搞原始創新,中國只會改良應用,因此在未來科技競爭中,中國很難超過美國。我們反問:《中國人怎麼就不能搞“從0到1”?》上述觀點在邏輯上過於簡化且缺乏科學依據,潛藏着西方中心主義之下的刻板印象。我們必須擦亮雙眼,避免落入這種先射箭後畫靶的“話語陷阱”。
未來的原野
變局之中,噪音尤甚。之於中國,從“經濟回退”到“發展見頂”,從“中國崩潰”到“產能過剩”,最新版本是“歷史的垃圾時間”。我們在《“歷史的垃圾時間”?真耶假耶?》中追根溯源,認爲無論在歷史中的哪段時間裡,都是無數個體通過自己的行動和決策,才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今天,“萬類霜天競自由”的舞臺和機遇依然存在。不因他人捧殺,就上頭自嗨;也不必爲幾句別有用心的鼓吹煽動,就自怨自艾。
今天的中國當然面臨風險挑戰,破解核心技術“卡脖子”就是一大問題。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60週年之時,我們推出了《銘記,“邱小姐”背後的他們》一文,回溯了老一輩科學家“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事蹟,鼓舞這一代人矢志不渝地向創新前沿進軍,用能力和志氣攥成共和國新的拳頭。
光榮使命和偉大進步,基於每個普通的我們做好自己、過好人生。“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就像高考放榜時,一位山西媽媽曬出了女兒的高考成績——文科438分,她說女兒把最好的一次成績給了高考。我們的爆款文章《438分,怎麼就不值得被看見》贏得廣泛共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哪怕今天分數“平平無奇”,只要努力,未來的原野上還有無限機遇與可能。
今天,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評論員,而客觀理性的思考與表達反而越來越珍稀。感謝您關注北京日報評論,也期待新的一年,您繼續與“長安觀察”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