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IC系統」精準辨識陸域野生動物聲音 生物多樣性保育迎來新概念
吳世鴻指出,「SILIC」系統目前可精確識臺灣184種動物的聲音,準確率高達95%。(李柏澔攝)
受人類活動影響,關乎生態健康及人類永續的生物多樣性正迅速減少,面對資源有限的挑戰,以創新調查技術提升調查效能至關重要。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推出AI系統「SILIC」,目前可精準識別184種臺灣野生動物聲音,讓生物多樣性的紀錄不僅限於圖像,也有效填補了生態調查資料的不足。
生多所今(18)日舉行「聽見自然:SILIC系統打開生物多樣性智慧辨識的聲音世界」記者會。
開發SILIC系統的生多所副研究員吳世鴻指出,SILIC每分鐘可以處理1小時以上的錄音檔,一來人工作業完全無法比擬其處理速度,相較其他系統需要數千數萬筆的聲音檔案訓練,SILIC只要100筆聲音訓練就好,也因爲需要訓練的資料量非常少,該系統辨識物種數量就可以很快增加,目前SILIC系統已可精準識別184種陸域臺灣野生動物聲音,準確率更高達95%。
吳世鴻說,雖然照片雖然讓大家對野生動物一目瞭然,但必須在照相機前、體型夠大才能被拍下,對於物種的數量無法很精準的掌握,因此生多所自2020年起,在全臺各地已陸續架設了超過50臺錄音機,至今已收錄了將近16萬小時的錄音資料,成爲重要的生物多樣性資訊來源
生多所所長楊嘉棟表示,生態調查已不再侷限於傳統的野外調查,除了影像外,「聲景」,即由動物、地質及人爲聲音所組成的環境聲音,同樣蘊藏了大量的生物資訊,也由於自動錄音機架設容易,SILIC又可以自動分析,讓研究人員有了一個經濟高效的方法,解決以往難以克服的許多問題。
另外有個有趣的小故事,SILIC來自泰雅族語「Siliq」,也就是繡眼畫眉,許多原住民族羣認爲繡眼畫眉是聰明的靈鳥,常會以繡眼畫眉的叫聲和行爲來判斷行事的吉凶,也就是「鳥佔」。生多所希望SILIC也能幫助人們解讀大自然的訊息,引導人們採取正確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