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養孩童受虐難發現 保護司建議:社工訪視+送醫評估

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表示,3歲以下兒童兒虐通報者以醫療人員爲主,建議未來社工訪視類似個案時,可定期將其攜至兒保醫療中心,由醫師評估身心發展及是否受虐。本報資料照片

臺北市發生一位戶籍在新北市的1歲男童,因雙親入監,由兒福聯盟安排送養,卻遭劉姓居家保母凌虐致死。安置送養孩童因父母失能或不在身旁,若年紀尚小,未進入教育、託嬰等機構,要發現遭兒虐難上加難。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表示,3歲以下兒童兒虐通報者以醫療人員爲主,建議未來社工訪視類似個案時,可定期將其攜至兒保醫療中心,由醫師評估身心發展及是否受虐,「一個孩子未來斷送在我們手裡,令人痛心,應藉機會把螺絲栓緊。」

衛福部統計,3歲以上孩童發生兒虐案件時,通報人以教育單位最多,而3歲以下兒虐事件,主要由醫事人員通報,包括兒科醫師、醫院社工,其次則是警察單位通報。張秀鴛表示,警察單位通報時,通常是因孩童遭毆打,或出現哭聲異常,通常受虐情況已較嚴重,由親友、鄰居報警後通報。

張秀鴛說,由於該名受虐男童因年僅1歲,尚未進入學校、託嬰機構等「正式系統」,要發現不當對待相對困難,必須仰賴社工、街坊鄰居及兒科醫師擔任吹哨者,尤其3歲以下孩童就醫次數較頻繁,加上疫苗注射等緣由,常會至兒科診所就醫,是較常見的對外接觸管道,兒科醫師、公衛護師都是責任通報的人員,應機警察覺異狀,找機會掀起衣服檢查兒少身體,盡到保護兒少的義務。

本案孩童因家長入監,在社福體系寄養系統中,會由負責送養的機構即兒福聯盟,安排個案主責社工定期訪視。張秀鴛表示,相信兒少不幸離世社工也很難過,但社工敏感度必須提升,時刻注意兒少受虐的蛛絲馬跡,例如藉保母爲兒少洗澡的時間訪視,就能發現身體異狀;另,該名保母是合格保母,纔會進入兒盟保母系統,卻仍發生憾事,可見其遴聘標準、輔導系統都應該檢討。

「兒虐案件不能總在不幸案件發生後檢討預防。」張秀鴛表示,提升相關人員兒虐辨識敏感度,通報及發現機制是否失靈將是檢討重點,針對送養安置個案,因孩童與外界接觸並不頻繁,且家庭已經出狀況、支持系統薄弱,建議未來除研擬增加訪視頻率,也要定期把個案帶至兒保醫療中心,由專責兒科醫師檢查孩童身心發展狀況並觀察孩童是否遭受不當對待。

衛福部社家署本週五將舉行此案檢討會議,兒盟、新北市社會局會出席報告,並與專家學者進行討論、釐清案情脈絡。張秀鴛說,保護司也將派員參加,並將上述意見提出供各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