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楓雅旅行走讀生活美學

普美玉隨身攜帶的小佛,是讓她心靈安定的小信物。(比漾廣場提供)

比漾廣場副總經理普美玉(上)與定居墨爾本的作家蘇楓雅(下)視訊對談,以個人經驗分享美食、旅行、生活。(比漾廣場提供)

蘇楓雅的療愈小聖殿,擺放金剛經、OK石頭、蠟燭,插上新摘的茶花和橄欖葉,還有早晚可舒適靜坐的坐墊。(比漾廣場提供)

beyond beyond合作的30位專欄作家和KOL中,定居澳洲墨爾本的自由編輯與譯者蘇楓雅熱愛旅行,對生活和美食有獨到的見解,同時也是本月選題「滋養身心的100種方式」的名家之一,她與比漾廣場副總經理普美玉透過視訊對談,經驗分享美食、旅行、生活,普美玉說:「楓雅很豐富、很精彩的生命,應該要讓更多人知道。」蘇楓雅說:「我希望自己是個跳板,讓人踩着跳去想去的地方。」

蘇楓雅在臺灣讀完小學,13歲跟家人移民,在墨爾本大學主修日文、選修現代文化與媒體,曾去日本打工度假3年;雖自稱是「寫字的人」,在影音媒體和網紅還不盛行的2007年,曾在臺灣室內設計師姚仁祿「大小媒體」集團旗下的「大小創意」,主持實驗性強的「楓雅報導」,採訪過愛因斯坦的曾孫保羅‧愛因斯坦Paul Einstein、美國建築師Steven Ehrlich等名人;還是「裡千家茶道」初級、「池坊花道」初級雙資格,擅長花精療愈等,工作、生活領域經驗豐富。

若要用一句話形容蘇楓雅,她是個「很好奇、很有冒險精神,從小受父母影響深遠」的人。小時候捨不得花零用錢,父親告訴她錢不只是存起來,而是每週存100元,到第4周就能上牛排館,花400元學會用刀叉的技巧。那次的談話改變她的價值觀,累積存款去吃米其林餐廳、買皇家哥本哈根名瓷,讓她體會到「很多時候生活不是華麗,而是對我的滋養」;從來不擁有和拚命追求都是極端,「知足常樂」纔是生活的中心點。

15歲自己就搭飛機出國,蘇楓雅對飛行很嚮往,疫情前一年出國2次,她說2010年之前的旅行都很有冒險性,「在陌生的城市,看見不一樣的自己,或是發現新的自己」,都可讓生活更有層次。2010年跟母親去北歐1個月,回程碰上冰島火山爆發,第一次遭遇逃難,空氣充滿硫磺味、臉上都是沙,很多人在機場打地鋪、搶票,那次的旅行教會她「要隨時感恩」,感謝每個願意幫助她的陌生人,此後的旅行變成「是生活和生命的淬鍊」。

蘇楓雅發表的「我的療愈小聖殿(sanctuary)」文中,提到她臥室的小角落,有個安「靜」和幹「淨」的地方,在一瓶活水中插上冬季盛開的茶花,和代表生命的橄欖葉,還有提醒她莫忘日本簡單生活的金剛經,與2006年翻譯日文生活學《半農半X的生活》,作者鹽見直紀送她的石頭,上頭自然的紋路巧妙刻畫「OK」,在墨爾本一度食物短缺下,提醒她「我們還活着,It's ok!」。普美玉也用「4ㄐㄧㄥˋ」呼應蘇楓雅,先「靜」定下來、內心才能清「淨」、進而用心若「鏡」,如實映照、到達更好的「境」界,落實在生命中,就不會被世務牽着走。

因父親愛喝臺灣烏龍茶,蘇楓雅從小就耳濡目染,品茗時有如進深山、入森林,尤其下雨天喝,溼度讓茶香更不同;上大學愛上英國伯爵茶,佛手柑香氣高雅,讓她如置身宮殿;去日本喝日本茶,回墨爾本認識茶道老師入門學茶道,她說「抹茶」是武士精神的茶,跪坐在火爐前砌茶,需要忍過去才能喝得到;剛出社會在精油公司工作,研究各種跟精油搭配的花草茶,她認爲「花草茶」是迴歸自然的茶,可幫助她恢復健康。聽她分享喝茶,除了道出五感體驗,還很有畫面,普美玉頗有感觸,「喝茶不需要背景和階層,一杯茶讓人發現更多感受,很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