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短家務勞動時長,把更多的時間用於生活

街談

10月31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第三次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公報,其中一個數據是:家務勞動活動的參與者每日平均時間爲1小時59分鐘,比2018年減少28分鐘。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負責人將居民在家務勞動中進一步“解放雙手”的原因歸結於,智能家居在生活中的場景應用不斷升級,點外賣、找家政等家庭服務逐漸得到大衆認可,並認爲,居民家務勞動活動時間的縮短,反映出我國居民生活方式發生較大變化,生活質量進一步提升。

閱讀“調查公報”,會發現家務勞動活動時間的縮短,與互聯網、聯網設備的普及,以及網絡購物行爲的日常化有緊密關聯。數據顯示:在購買商品或服務時,使用互聯網的居民比例爲54.7%,比2018年提高38.1個百分點;居民使用互聯網每日平均時間爲5小時37分鐘,比2018年增加2小時55分鐘。通俗一點理解就是:使用聯網設備控制智能家電(如洗衣機、洗碗機、掃地機器人)等做家務,節約了時間;上網“雲逛街”購物、買菜,省去了出門走路的時間;用App點外賣、找家政,不必做飯、做家務雜活,留出了更多娛樂、健身時間。我國居民運動健身活動參與率爲49.6%,比2018年提高18.7個百分點,與家務勞動時間的縮短也應有着內在聯繫。

談到家務,在過去總讓人感到這是個容易引起焦慮的話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受限於物質條件、經濟基礎、信息互換等諸多方面的限制,絕大多數家務都需要人力手工完成,這當中,女性做家務的比例尤其引人關注,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曾針對全國女性地位進行過調查,顯示我國女性平均每天照料家庭成員、做飯、清潔、日常採購等無償勞動爲154分鐘,這個時間是男性的2倍,這一數據客觀上也反映了家務勞動在時長分配上所存在的一種現實狀況。多年來,家務話題總是與家庭、婚姻、性別等議題密不可分,也與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數緊密相連,如何看待以及解決家務問題,的確影響到人們對生活質量的判斷。這次國家統計局發佈的“調查公報”,讓人看到了居民家庭生活方式所發生的革命性變化,在智能家電承擔起一般家務之後,機器人做家務進入家庭門檻的時代呼之慾來,再加上家政服務的不斷職業化升級,對於許多有條件的家庭來說,家務已經不再是構成壓力的主要障礙。

家務之所以會帶來疲勞與家庭矛盾,在於這一勞動沒法選擇,而當家務可以通過機器、設備、網絡“分配”出去,有了更多的閒暇時間之後,人們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家務來做,由此家務也將逐漸迴歸到“生活的藝術”這一本質上來,一些年輕人蔘加“烹飪班”,告別外賣與預製菜,在家裡看視頻平臺美食博主的作品學做菜,這一潮流便是證明。當告別了繁重,家務的勞動特徵也會轉化爲審美與創造,比如收拾書架、改變家居佈局、插花等,就可以良好地通過家居環境來體現主人的生活品質追求,當可以在精力足夠的前提下,爲家人或朋友做飯做菜,烹飪的過程也便成爲一種深切的情感表達……家務是可以被代勞的,但家務自身所攜帶的美好內在卻不應被全部取代。

從被動地承擔家務,到主動地享受家務,對於不同家庭而言,這一過程有長有短,但解決方案已經存在,在努力工作與認真生活之間,可以把“縮短家務時長、提升家務質量”當作一種追求,當更多人體會到家務作爲“生活的藝術”而存在的時候,討論家務分工等話題就會輕鬆許多了。

□韓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