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減藥價差 降低藥物浪費

(圖/本報系資料照)

健保署公佈今年藥價調整方案,共4千多種藥物受影響,逾9成爲超過15年專利期的老藥,預計節省健保支出55億多元,此額度雖已是歷年較低,醫藥界仍擔心不少本土藥廠將會停產,未來民衆恐怕拿不到藥。

每年健保藥價調整乃依「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DET)辦理,如果前一年藥費支出超過預定目標值,多出的額度將列爲下一年藥價調整依據,實際做法乃調查健保藥價與醫療院所實際購入藥價的差距,也就是「藥價差」,再借由藥價調降來壓縮藥價差的空間。這樣的做法好像可以撙節健保藥費支出,事實上每年健保藥費仍有數趴成長,而臺灣藥費支出佔整體醫療支出將近3成,乃世界最高的國家之一。

健保藥費調降說穿了就是以擠牙膏的方式,將藥價差擠出來填補健保藥費成長的需求。藥價差存在的原因在於醫藥是高度專業,病患端消費資訊不對等,而藥廠又是獨佔或寡佔業者,於是健保署扮演獨買的角色,強制決定藥價。健保署不可能向藥廠買藥後發給醫療院所,於是產生藥廠與醫療院所的市場交易,而有競爭的地方就會有削價,因此出現讓醫療院所有利可圖的藥價差。

臺灣健保藥費支出佔比太高,反過來也可說是其他醫療支出太低所致,由此來看,藥價差可說是醫療院所的「副業收入」,彌補健保勞務給付的不足。以臺廠學名藥來說,一種藥可能有十幾家藥廠生產,東西完全一樣,醫療院所如何選擇廠商?關鍵經常就是「藥價差」。

臺灣的藥價差問題比日、韓嚴重許多,而以藥價差來調整藥價的做法也是學習日本,只是這支牙膏還有多少可擠是個問號。除了施行DET以外,更根本的做法是將藥費支出放在整體醫療支出架構下來審視,比如日本在打壓藥價差的同時,也提高醫生診察費,並強調「醫生的使命不是賣藥」,讓醫生不必一邊看病,一邊計算藥價差收入。

目前DET已試辦十餘年,仍未定案,顯見仍有改革空間。最大問題出在依藥價差決定藥費調降幅度,未必符合供需法則。以先前缺藥的氧化鎂來說,因健保訂價太低,導致廠商停產,調升藥價後才又復產。對於民衆需要的老藥,藥商利潤如果太低恐欠缺生產誘因,應比照農產品由政府以一定價格採購。

DET最大的問題是未從源頭減少不必要的藥品使用量,只從削減藥價來管控藥費總額。臺灣1年有將近200公噸藥物遭丟棄,顯見藥物浪費十分嚴重。許多醫生處方洋洋灑灑,老年病患1天吃10幾種藥是常有的事,跟日本差很多。解決之道除了縮減藥價差,降低醫生浮濫開藥的誘因,也要提高藥品的部分負擔,並加強民衆的用藥宣導。(作者爲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