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京劇梅派傳人,正紅時留美演出不歸,今歸國養老國人看法如何
前言
“我是梅派傳人,當年留在美國是爲了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我是在做好事,你們憑什麼說我是賣國賊!”
紅極一時的花旦,在正風光的時候選擇到美國去發展,還帶走了幾十名京劇演員,一走就是幾十年,引來了京劇界一片罵聲。
幾十年後再回歸,她卻搖身一變成爲了“文化大使”,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這名花旦是誰,她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一、京劇世家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齊淑芳,提起她的名號,熱愛京劇的同志們應該都能想到當年那出《智取威虎山》中她飾演的“小常寶”,平常的小女孩都是喜歡一些青衣和花旦的角色,她卻偏偏選擇了女武生,戲臺上那英姿颯爽的模樣,和清脆悅耳的嗓音,不知道征服了多少觀衆。
1942年,齊淑芳出生在一個京劇世家的家庭,她的父親是業內有名的老生,經常登臺演出,在家休息的時候也沒有忘記練功,這一切都影響着年幼的淑芳,她曾經也問過父親,爲什麼沒有觀衆了,他還會這麼認真的表演呢?
父親告訴她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道理,還說這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文化瑰寶,無論什麼時候,都要認真對待它,既然選了這一行,那就不能輕易的放棄它。
除了父親以外,她的嫂子也是著名的女武生代表,家庭的薰陶讓小淑芳對戲曲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六年那年,在父親的搭橋下,齊淑芳拜龔雲甫爲師,這位龔師父可是響噹噹的人物,京劇界內的代表,還是老“龔派”的創始人。
有嫂子和龔師父的雙重教導下,再加上淑芳自己的天賦,幾年的時間,她就練就了一身本領,還獲得了登臺演出的機會,那年她才十二歲。
登臺演出那天,面對着臺下那麼多觀衆和臺上的聚光燈,說不緊張是假的,可當化妝老師爲她做好了扮相,師父帶她登臺以後,先前的緊張似乎全都消失不見了,耳邊只聽得見自己和搭檔的聲音。
一場表演下來,臺上觀衆掌聲如雷,她第一次感受到父親說的那種被觀衆認可的感覺,那些練功時吃得苦受的罪彷彿在這一刻一筆勾銷,她更加熱愛京劇了。
二、堅持夢想一舉成名
從十二歲的那一次表演以後,齊淑芳就成爲了行業內的新秀,憑藉着她精湛的表演,和優美的唱腔獲得了觀衆和業內專業人士的一致好評,甚至還在周總理面前表演過,獲得了總理的誇獎,直言她是後起之秀。
成名之後的齊淑芳並沒有被眼前的花花世界迷失了眼界,她知道自己年紀尚小還需要打磨,於是她進入上海戲曲學校京劇班學習,學習期間還堅持上臺演出,在她的努力下,京劇不僅在中國人之間傳播,還傳到了國外。
作爲臺柱子的她,曾經多次帶團到歐洲等多個國家表演,當年在巴黎大劇院首場表演的時候,更是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戲票被人哄搶,到最後就連站票的價格都翻了好幾番,全部售空,可見京劇在國外有着多麼大的影響力。
外國人雖然聽不懂我們的語言,但是齊淑芳在臺上的扮相和乾淨利落的動作,還是帶給了他們不小的文化衝擊,每一場演唱換來的都是觀衆的掌聲和歡呼聲,爲了讓京劇更好的走出國門,齊淑芳還在一些動作上做了新的創新。
在一次去德國表演的節目中,還沒正式通知開演時間,外國觀衆們就已經迫不及待,表演當天,齊淑芳在結尾時將一個高空踢槍的動作增加了芭蕾中的託舉動作,並在託舉中踢槍,臺下的觀衆們看的都呆住了,直呼“中國了不起”,表演結束,全場觀衆自覺站起鼓掌,以表示對錶演人員和齊淑芳的認可,尊重。
爲了戲劇表演事業,齊淑芳傾盡了所有的精力,沒日沒夜的練功,還將自己的所有積蓄都投入到了購買戲服道具,爲劇團增添設備,只爲了讓其他同事們有更好的條件和設備去練功。
三、爲發揚留在美國
雖然這幾次外國演出的反響都很不錯,但外國人畢竟和我們有着文化鴻溝,他們驚歎的也只是那些優美的動作,不管唱的什麼,時間久了熱度也就下來了。
彼時,國內的戲曲發展也來到了一個瓶頸期,劇團的表演場次每天都在減少,眼看就要撐不下去了,遠在國外的齊淑芳看着丈夫寫來的信,她的心裡暗自做下決定:她要留在美國。
齊淑芳心想,戲劇作爲我國的國粹,不應該只在國內發展,國外的效果雖好,但也是一時新鮮,不如留在美國,向更多人去介紹,去推廣京劇,時間長了沒準美國人也能和他們一樣,不只懂怎麼看京劇,更懂唱京劇,她要讓京劇走出國門,走進世界!
做出這個決定後的她立刻寫信給丈夫和劇團,表示自己要留在美國,並已經做好了其他演員的思想工作,這個想法是好的,但在當時卻被認爲是叛國和親美行爲,劇團本着惜才的想法給齊淑芳回信,希望她能夠再考慮考慮,可得到的卻是明確的拒絕,劇團沒辦法,索性也不管她了。
沒有了一切的阻力以後,齊淑芳就開始爲自己發揚國粹而努力,然而異國他鄉,語言障礙文化障礙,甚至吃住行都存在着障礙。面對這些困難,她並沒有退縮,而是一步步的解決這些問題。
沒有房子住就用蹩腳的英文去跟房東溝通,沒錢付房租她就去到處打零工,在餐廳裡刷盤子洗碗,後來提及這些事情的時候,齊淑芳並不覺得苦,她認爲只要能夠讓京劇在國外紮根,發揚出去,這些根本不算是苦,只是成功前要做的一些鋪墊。
在齊淑芳的努力下,他們一行人逐漸在國外站住了腳跟,並抓住一切機會向外國人宣傳京劇,很快,她就迎來了人生中的一位貴人,那是一位鋼琴家,同時他也是美籍華人,名叫黃博文。
他們是在一家餐廳裡相遇的,黃博文看過齊淑芳的演出,所以當他看到曾經在舞臺上閃閃發光的藝術家,如今卻在這裡端盤子的時候,他知道她肯定遇到了麻煩,在經過簡單的交談之後,黃了解到了齊淑芳的想法和當前的困境,他決定無償的幫助她們。
此後,不管是劇團生活上的開支,還是住宿方面的問題,黃博文都爲她們一一解決,還創辦了一個“齊淑芳京劇團”有了場地之後,做事就更方便了,齊淑芳明白外國人對京劇失去興趣是因爲他們不完全瞭解。
爲了吸引更多的外國人,她不僅免費教那些對戲劇感興趣的外國人,還在一些戲曲動作上增加了更多的創新,在她的帶動下,劇團裡多了一支來自美國的學生,演出一場又一場,京劇真正的走出了國門,比他們剛來時候的熱度更高,就連美國前總統布什都看過了齊淑芳的演出,對她稱讚不已。
四、回國後的非議
轉眼二十年的時間過去了,齊淑芳從1988年踏上美國的土地,到如今終於實現了她當初將京劇發揚光大的理想,但名利的背後,是她越來越強烈的歸國願望,當得知我們國家承辦了奧運會的消息,她迫不及待的收拾東西回國。
誰知道她回國後,迎來的不僅沒有掌聲和鮮花,甚至接機的人都沒有幾個,大家對齊淑芳當年的做法持不同意見,有的人說她是犧牲了自己,換來了文化傳播;可有人卻覺得她在國外那麼多年,早就加入了外國國籍,如今回來不過就是國家富強了,她在國外混不下去了。
但是不管別人怎麼說,齊淑芳只堅持自己的內心,她的心裡只在乎國粹有沒有被傳承,被保護好,至於別人怎麼看她,她根本不在乎。
總結
“別人怎麼說是別人的事,我的心裡一直都裝着我們的祖國,也一直在向全世界宣傳京劇的魅力,我早就把它當作了我的使命。”也許齊淑芳當年的決定,讓她錯過了國家的發展,親人的離去和愛人的陪伴。
但這樣的犧牲,在她看來是值得的,她的努力沒有白費,京劇被更多人知曉,藝術是沒有國界的,齊淑芳就是京劇最好的傳承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