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生命教育”的使者!郭其俊評著名校長袁衛星

全文長 78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10分鐘

作爲一名教育人,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是,也不是。比如:熱愛生命、敬畏生命、對生命教育的堅守,就不能偶一駐足、輕輕而過!

“新生命教育,讓教育找到回家的路。”

近年來,媒體關於中小學生自殺或者行兇的報道越來越多,是什麼原因要讓孩子放棄自己如花的生命或者剝奪他人本不應被剝奪的生命呢?

原因之一是現在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學生越來越多地處在生命焦慮的狀態中,不少學校卻過度地關注了“教書”,而往往忽視了“育人”!

自從“蘇派教育”與“深派教育”的交相輝映者、“深派教育人物”中凸顯“融通”特徵的典型代表袁衛星的出現,才讓我們看見了“新生命教育”的一位使者、一種範例、一股清流......

“每天醒來,看見你和陽光都很燦爛,這就是新生命教育想要看見的未來。”

2024年8月28日,新學年開學的前夕,我發現深圳教育人都在自己的朋友圈內轉發着一則新聞:深圳市寶安區教育局在寶安中學(集團)召開幹部會議,宣佈袁衛星任寶安中學(集團)黨委書記兼校長,全面主持集團黨政工作。

時光回到2017年,作爲蘇派教育代表人物之一,“新生命教育”的倡導者、研究者、實踐者和推廣者的袁衛星被深圳市作爲高層次人才引進,從此他便紮根於深圳寶安教育的沃土並在那裡“追隨光、靠近光、成爲光、散發光”。

2018年,他被任命爲新安中學(集團)第一實驗學校校長;

2021年,他升任新安中學(集團)副校長兼高中部黨委書記、校長;

2023年,他調任寶安中學(集團)校長兼高中部校長;

近日,他又履新寶安中學(集團)黨委書記兼校長。

袁衛星的每一步發展,都會讓你感悟到:“他的創造力、影響力和發展力其實是緣於他對教育信念和信仰的堅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你生命中最美的景緻,並不需要用濃墨重彩去描繪,我知道,那是你用平常心踩出的一串不平常的足跡。”

袁衛星深圳市寶安中學(集團)黨委書記、校長兼高中部黨委書記、校長,中共黨員,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中小學正高級教師、全國教育改革先鋒教師、全國優秀語文教師、廣東省督學、廣東省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廣東省中小學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廣東省中小學德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中小學校長聯合會粵港澳校(園)長教育促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華南師範大學、深圳大學碩士生導師,深圳市地方級領軍人才、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貼、深圳市“五一”勞動獎章、寶安區教育突出貢獻獎獲得者。2017年由寶安區委區政府面向全國引進,2019年入選中國教育學會“未來教育家公益培養工程”,2020年獲評“新教育20年20人”,2022年獲廣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2023年獲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24年入選教育部新時代名校長培養計劃。

【想起】

“具瞻尊重誠無敵,猶憶江南千樹花。”

“生活總是充滿着驚喜和失落,有恰到好處的遇見,也有充滿遺憾的懷念。”

2024年7月10日,我刷到了袁衛星用教育數字人的身份發佈的短視頻《我再也沒有去聽“推門課”...》,其對老師生命關懷的觀念和做法,一下子就顛覆了我幾十年的認知,讓我久久不能平靜... ...

回想曾經的自己並沒有達到這種認知的高度,所以,準確地說,我是受到了極大地刺激和震撼!

“人類教育最基本的途徑是信心,只有信心才能影響信心。”

袁衛星說:剛到一實的時候,爲了儘快熟悉學校老師、瞭解教學情況,我幾乎每天都會拿了聽課本去聽老師的隨堂課。也不打招呼,有空聽課的時候,就在一張全校教師總課表上圈,圈到誰就是誰,拎個塑料凳就獨個去了。大體上是按學科組,逐個輪一遍。

聽完,不單獨點評,只在參加備課組、教研組活動時,把優點突出的點名說出。需要改進的、共性的地方,籠而統之說一說。

很快,我發現這是一個錯誤而又愚蠢的做法。

雖然,我覺得一個理想的教師應當有這樣的追求:當我和我的學生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應當爲一堂課的平庸蒼白而慚愧,也不應當爲一堂課的碌碌無爲而悔恨;應當把課堂視爲生命活動的一個重要場所,全身心地投入——投入理想,投入信念,投入人格,投入情感,投入個性,投入熱情……

但,並不是每位老師每一天每一節課都能確保高狀態投入、高水平發揮、高效率完成的。就像我們身邊的女性,你看她們大多時候都會收拾得很乾淨,很精神,甚至很靚麗出門,偶爾有時候,也會不施粉黛,不合穿着,甚至蓬頭垢臉地出現。原因很簡單,天氣不好,心情不好,和家人吵了,被小孩鬧了,或者身體出了點狀況……凡此種種,均會影響。

老師上課也是這樣。隨堂課本身就是素面朝天的,她(他)有時候帶着點狀況,比如熬夜批作業沒有睡好,或者身體不適抱病上班,或者哺乳期孩子還小哭鬧一宿,或者和老公(老婆)早晨剛吵完架……我看能按時出現在教室裡,站到講臺前,就該給點個讚了。

而我作爲校長,不打招呼,往人家課堂裡一坐,其實是對老師、對事實的不尊重。如果再不問青紅,指手劃腳,嫌這棄那,那就更說不過去了。

“尊師是一種文明,但又像一層貼在臉上的東西一樣容易脫落。”

袁衛星迴憶道:想起20多年前,我在一所國家級示範高中工作時,一位和我一樣年輕的同事,“不幸”被前來視察的省教委領導“圈”中聽課。課上得並不好,因此,當領導沉着臉走出教室的時候,他急急趕上去“坦白”:“我沒來得及備課……”這下好了,成了“教學事故”!

全校教工大會一頓批評,而且規定:今後必須提前一週備完課交教務主任簽字才能進教室。這位同事從此在學校,在教學上一蹶不振。好在他憑着寫作的才華,後來出系統,發展得也很好。

很多年之後聚會,大夥說到這件舊事,問他,怎麼會出那樣的狀況?他說,其實,那天他發燒近40度,本來是想請假的,但臨近期末,複習時間寶貴,就想去看着學生,讓學生自己看書。不曾想領導來聽“推門課”,覺得讓學生自己看書總說不過去,那就講吧!結果,打了個無準備之仗,搞了個“教學事故”……

“老師是和校長共同成長的生命,善待老師,就是善待校長自己。”

袁衛星堅定地說:這學期,我再沒有去聽“推門課”。我把評判老師日常教學、日常課堂的權力交還給學生。

我只聽學校各科組安排的公開課、研討課、展示課、參賽課……

我願意看到老師們在課堂這個舞臺上,專業、專注、靚麗,而又幸福的模樣。

“記憶中閃爍的光,像是從濃霧深處漸漸散開露出一片虛幻的海市蜃樓,我忽然睜開模糊的眼睛,一切漸漸清晰。”

袁衛星對聽“推門課”的理解,體現了他對“教育是什麼”這個核心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對“靠誰培養人”這個教育根本問題的獨特認知。

一個覺醒的校長會認識到,老師的到來,是爲了校長的成長;一個沒有覺醒的校長,總是想改變老師並且努力把他們改變成自己過去的樣子。

【探索】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愛不關風與月。”

“教育是用生命喚醒生命。”

作爲“蘇派教育”代表人物之一的袁衛星,一直秉持“教育就是喚醒”的教育理念,出版了專著《生命課》《生命教育》《爸爸在這裡》等近20部,參與完成並修訂了《生命教育課程標準》,出版了《新生命教育》系列教材。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命教育就是教育的生命。”

早在2003年,袁衛星發現班上一名心理脆弱的學生在他的日記本上寫下了遺書性質的文字,被其同學及時發現並報告,作爲語文老師和班主任的袁衛星在課前30分鐘決定臨時取消《陳奐生上城》一文的授課,改上《善待生命》。這堂課,袁衛星引用一個因罹患軟組織惡性腫瘤被截去了一條腿的九歲男孩周大觀的童詩《我還有一隻腳》貫穿課堂。課堂所呈現的生命的韌性和彈性,所探討的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成功地挽救了這名學生的生命。

經過這件事後,袁衛星認識到,原來自己一直只做了名“教學生語文的老師”,而不是“用語文來教學生”的老師!

“教育並不是你看到的那個樣子,而是你要創造的那個樣子。”

袁衛星在語文教育教學的領域之外,開始“跳出學科看教育”,開始“不務正業”地研究並實踐起“新生命教育”。在新生命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這條路上,通過成立“新生命教育研究所”來指導全國近200所“新生命教育基地校”,開設“新生命教育專設課程”。組織編寫的《新生命教育》《生命安全與健康》等實驗用書貫穿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並在全國發行。由袁衛星主持的生命教育專設課程研究分別入選深圳市重大成果推廣課題、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教育專項課題、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委託課題,並於2021年獲得廣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2022年獲得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

校長和師生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這不僅是一個課題,更像是一種喚醒。

擔任寶安中學校長以來,袁衛星帶領寶中人在創造一流教育質量和鮮明辦學特色的基礎上,繼續“新生命教育”課程建設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研製“新生命教育”專設課程指導綱要,開發小學至高中12個年級的“新生命教育”專設課程,編寫一套符合中國教育國情和兒童發展需要的“新生命教育”專設課程教材,並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使學生“健康生活”的核心素養培育落到了實處。

【父愛】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推動搖籃的手,事實上都在推動世界!”

2014年,袁衛星的家書:《爸爸在這裡——女兒,請允許我用這種方式陪伴你》,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

全書分三輯。第一輯《家庭課:請允許我用這種方式陪伴你》收錄了袁衛星和她的女兒在家庭中開設的“成長課”30節;第二輯《生日書:爸爸在下一個路口等你》收錄袁衛星給他女兒寫的生日寄語信,從10歲到20歲,每年一封;第三輯《祝福信:這個世界,已經爲你打開》收錄袁衛星在女兒15歲的關鍵年齡,請他的諸多朋友結合各自的成長乃至成就經歷奉獻的人生體驗。

全書傳遞着一個重要理念,即:“對於一個成長中的孩子來說,物質上的照顧、學習上的督促、生活上的關心,固然是他們需要的,但是,靈魂處的陪伴、精神上的引領也許更加需要。”

“父愛是一部震撼心靈的鉅著,讀懂了它,你也就讀懂了整個人生! ”

在袁衛星的家書:《爸爸在這裡——女兒,請允許我用這種方式陪伴你》中,袁衛星的女兒袁曉可依的深情告白“原來,父愛是可以這樣表達的”,尤爲感人肺腑、令人動容,說實話,我讀後,數次流淚了。

“古老相傳,母親給了我血肉,使我成長,而父親卻給了我骨骼,使我站立。父親給了我一種啓示,給了我教訓,給了我一種暫時無法理解卻收益終身的愛,而這種愛則是父親一生的付出。”

袁曉可依說,我的爸爸袁衛星是一名教研員。在任教研員之前,他做了10多年的語文老師。我看過他的學生在網上對他當年教學風采的描述,說他能在課堂上寫詩,說他講《雨中登泰山》能講到徐志摩、陸小曼、林徽因,說他能把一幫男生誘引得高考一結束就去蘇州遊園聽崑曲坐夜航船……還說他理着板刷頭,愛穿牛仔褲,往教室裡一坐,活像一個大男孩。

後來他因爲工作需要離開了講壇,我就成了他唯一的“學生”。他常常和我上“家庭課”,一上就是一兩個小時。不過他極少給我講語文、講課本,常常是清茗一杯,話題一個,信手拈來,任意東西。比如汶川地震發生後,他就連續和我談論過這樣的話題:“我們都是倖存者”、“生命只有一次”、“責任也是一種本能”、“感恩是一種循環”……北京奧運會,當開幕式上,中國代表團持旗手姚明和抗震救災小英雄林浩大手牽小手走進“鳥巢”主會場;當賽艇現場,幾經波折、終獲參賽的伊拉克運動員由於沒有比賽服,穿着自己的舊T恤衫持槳奮力;當領獎臺上,德國選手馬蒂亞斯·施泰納手持金牌、鮮花和因車禍去世的妻子的照片,哽咽說出“我的金牌首先要獻給我的妻子”……爸爸的話題就油然而生。我從這一堂堂“家庭課”中學會了“讓臉蛋保持微笑的溫度”,學會了“選擇與放棄”,懂得了“人生而平等”,懂得了“我很重要”,甚至悟出了一點點“向死而生”、“孤獨寧靜”的真諦……

除了和我上“家庭課”,每年我過生日,都會得到他的一份特別禮物,那就是他給我寫的“生日書”。從《幾點心願,不盡祝福》到《生命只有一次,青春永不回頭》,從《寫好一個人並不難》到《考試是一次總結,但不是終結》,從《擁有本質、恆久的幸福》到《走向生命完滿的旅程》……字裡行間,我讀到了幸福、健康、愛情、死亡、藝術、尊嚴、友誼、宗教、責任、誠信、權利、義務、公正、優雅等人生話題,學到了課本上、學校裡難以學到的哲學、心理學、成功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讀到了他深切的表達、親情的寄託。

後來,我雖然遠在異國他鄉,但還是把這些紙短情長帶在身邊。在無數個青燈黃卷的夜晚,我展開它們,從那裡一次又一次地領受爸爸那無償且無價的饋贈。

大三春假,我回國實習的當口,爸爸徵詢我的意見,說應出版社以及諸多朋友的邀請,想把他寫給我的“生日書”,連同我15歲生日時,他請他的好友知己、我的叔叔阿姨們給我寫的“祝福信”,以及他從長長短短100多個“家庭課”錄音中整理出來的稿子集結出版。

我毫無反對的理由,相反,充滿期待地希望讀到這本冊子。因爲,經過時間的梳理,這些“家珍”中沉澱下來的東西,正是我一輩子所需要的。

我願意一次又一次地走近它、走進它,去感受爐火的溫暖,去感知父愛的偉大!

想起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帶我出門,總是左一個右一個,把我護在中間,讓我感到安全又溫暖!

如果有一天,爸爸你老了,會不會把你的手交給我呢?

【尋覓】

“繡成安向春園裡,引得黃鶯下柳條。”

“人們最終所真正能夠理解、欣賞和展示的事物,只不過是一些在本質上和他自身靈魂相同的事物罷了。”

2024年8月31日,我專門去寶安中學探了一次校,重點考察了學校的圖書館和食堂、袁衛星的辦公室和他的宿舍。

去了以後,便大吃一驚。相對於不少校長把自己的“想法”當成“做法”到處宣傳時,袁衛星的“做法”遠遠超出了我對他預期的“看法”。

“一所學校可以什麼都沒有,但只要有了圖書館便可以稱之爲學校了。”

走進學校圖書館一層,首先看到的是中國內地著名高校提供的書籍,每所高校一個專屬空間。讓我想起:教育是有痕的,教育更是無痕的。相對於不少學校圖書館裡那些直白、告白式的標語,採取中國內地著名大學推薦閱讀用書的做法,匠心獨運,令人印象深刻!

在圖書館一層通往二層的室內樓道上,每登上一個臺階,前面臺階上的燈就會亮成一片,比喻每一次閱讀都會讓你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每一次更高一級的閱讀都會讓你恍然大悟 、豁然開朗;而所有的閱讀也都會照亮你的前程。真可謂是獨創一格、與衆不同。

“允許孩子們以他們自己的方式獲得快樂,難道還有比這更好的方法嗎?”

學校食堂大廳裡,椅子選用橙、綠、藍三色,考慮到不同性格學生的喜好;每把椅子靠背的弧度,充分考慮了學生用餐的最佳舒適度;大廳裡每個柱子上,都裝有電視,電視播放的內容除了央視新聞聯播是“必看欄目”,其它“選看欄目”均由學生票決,體現了“以生爲本”以及“民主和科學”的思想。

學校教工食堂設有“女教師專座”,座墊是軟包的,主要考慮到女老師“一月一次”的生理特點,給與女老師特殊的生理關懷。

學校學生食堂,注意建設“第三空間”,爲學生“生日小聚”“榮譽小慶”和“師生對話”等提供幫助,成爲學生非常喜歡的地方。

“一所學校能否崛起和長盛不衰,看看校長的辦公室和宿舍便一目瞭然。”

走進袁衛星的辦公室,引人注目的還是他書櫃裡的書,讓你情不自禁地想一看究竟和一睹爲快。袁衛星說,他書櫃裡的書會及時更新,誰想要都可以拿走。

袁衛星在學校和值班老師共住的宿舍,房號225,主要是讓師生容易記得。這樣一位常常以校爲家的校長,宿舍裡引人注目的還是他書櫃裡的書。

如此愛讀書、視讀書爲生命的袁衛星,讓我不禁想起世界大文豪高爾基先生。

有一次,高爾基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他任何東西他都沒有考慮。

爲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

高爾基說:“書籍一方面啓示着我的智慧和心靈,另一方面幫助我在一片爛泥塘裡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沉沒在這片泥塘裡,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師言】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君子之學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

1997年,香港迴歸。

1997年後,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實驗影響了一代中國內地教育人。而袁衛星則是朱永新先生認爲在“新教育”實驗中那個最能讓你動情、最能讓你流淚人。

“新教育”實驗主張以人的個體生命爲本位,根據個人發展的需要確定教育的目標並實施教育。

袁衛星的“新生命教育”正是由此確立並嘗試開展的,它讓我們在紛紛擾擾的教育改革中聽到這樣一種聲音:迷路的孩子應當回家;教育,要從原點出發……

“人生重要的不是你所站的位置,而是你所朝的方向。”

2014年,朱永新先生勉勵在“新生命教育”方面已經碩果累累的袁衛星:“人這一輩子,能認真做成一件事就足夠了!我希望你把“新生命教育”當作人生的特等大事去做,做到NO1,做到極致。”

“走好選擇的路,別選擇好走的路,你才能擁有真正的自己。”

2018年,朱永新先生專門來深圳考察了袁衛星時任黨總支書記、校長的深圳市新安中學(集團)第一實驗學校。當看到,袁衛星已把“新教育”實驗,特別是把“新生命教育”的大旗插到了深圳的時候,欣然題寫了兩幅字:“放一顆新教育的 衛星”和“做自己,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寄語袁衛星在“新教育”實驗的大家庭裡,用教育的理想辦理想的教育。

【履新】

“去時懵懂少年,歸來頂天立地。”

2024年9月2日,寶中(集團)舉辦開學典禮,袁衛星以“讓傳承看得見”我主題,主講了開學第一課。

袁衛星分享了三句話;一是砥礪德行;二是不惑不憂不懼;三是發揮主觀能動性。

袁衛星打趣自己販賣先賢的思想,三句話,都不是自己的原創。第一句,“砥礪德行”,是1917年,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時就職演說中所講;第二句,“不惑不憂不懼”,是1922年,梁啓超先生應蘇州學界之邀,圍繞“爲什麼進學校”做的“開學第一課”;第三句,“發揮主觀能動性”,是1938年,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做演講時的精彩演繹。袁衛星的解讀,體現了其深厚的“教育史”功底!

袁衛星說,今天的教育,說了太多的“創新”,但在我看來,教育的創新,首先應該建立在“迴歸教育本真,遵循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否則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繼承、去發揚、去光大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袁衛星的演繹,體現了其對教育理論和教育規律的深刻把握!

【尾聲】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作爲一名教育人,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是,也不是。就像袁衛星這樣熱愛生命、敬畏生命、對“新生命教育”的堅守,就沒有偶一駐足、輕輕而過!

評論袁衛星總是讓人意猶未盡,但意猶未盡時卻要點到爲止。

我輕輕地觸摸着那片“新生命教育”的柔軟,深派教育的律動餘音嫋嫋,已醉於萬水千山的韻味之中... ...

【作者】

郭其俊

大灣區校長研究院(香港)終身名譽院長,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服務中心培訓中心特聘全國名校長及專家工作室主持人,廣東省教育學會教育評價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廣東省教育督導學會特聘專家,廣東省東莞市教育高質量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顧問委員,著名特級教師,首批正高級教師,曾任南京市鼓樓區教育局副局長、南京市寧海中學校長、深圳市福田區教科院首任院長等職,是深圳市首位“百萬年薪”公立高中校長和公立教科院院長。近幾年來,因潛心研究校長髮展,被譽爲“中國當代校長評傳第一人”。

【參考文獻】

1.袁衛星.《爸爸在這裡——女兒,請允許我用這種方式陪你》.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2.朱永新.“生命教育:讓教育回家”.《教師博覽》.2005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來源丨現代與經典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爲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爲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