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袁世凱孫媳,幫美國造核彈,墓碑上卻刻“一個永遠的中國人”

1997年2月,一個“美國人”在紐約去世之後,卻並未立即下葬,而是不遠萬里將骨灰葬在了中國江蘇。

而更匪夷所思的是,在這位逝者的墓碑上還刻着8個醒目的大字:一個永遠的中國人。

她就是爲美國科研事業奉獻了一生,卻被西方譽爲“東方居里夫人”的中國女人:吳健雄。

1912年,吳健雄出生在蘇州太倉,當時的中國雖然已經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封建思想的餘燼仍在社會各個角落陰魂不散,重男輕女的觀念更是根深蒂固。

而出生於清末秀才之家的吳健雄,也飽受封建思想的荼毒。因爲是女孩,所以她從小就不被祖父重視。

不過萬幸的是,吳健雄的父親吳仲裔,是一位接受過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他深知教育對女性的重要性。

在父親的堅持下,吳健雄從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那個女性鮮少有機會讀書的年代,她卻得以進入明德學校學習。

在明德學校,吳健雄不僅成績優異,更對知識有着強烈的渴望。

而父親的支持,則爲她插上了夢想的翅膀。在父親的鼓勵下,吳健雄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蘇州第二女子師範學校。

這所學校在當時可謂是名校,不僅師資力量雄厚,更經常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來校演講,其中就包括了對吳健雄影響深遠的胡適先生。

胡適先生關於“摩登婦女”的演講,猶如一束光照亮了吳健雄的心田。從蘇州女師畢業後,吳健雄成功考入南京中央大學,這所當時中國頂尖的學府,成爲了她學術生涯的重要起點。

進入中央大學後,吳健雄的天賦和勤奮很快便展現出來。她文理兼修,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尤其是在物理學方面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

在一場校內考試中,吳健雄僅用兩個小時便完成了原本需要三小時的物理試卷,並且獲得了滿分。

這件事引起了當時在中央大學任教的胡適先生的注意,他仔細閱讀了吳健雄的試卷,對其邏輯清晰、思維嚴謹的答題思路大爲讚賞。

“我從來沒見過一個學生,對清朝三百年思想史能理解得如此透徹。”胡適先生對吳健雄的評價極高,認爲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女,前途不可限量。

可吳健雄並沒有選擇在史學領域繼續深造,她心中始終燃燒着對物理學的熱情。

在導師施士元的指導下,吳健雄最終選擇了物理學作爲自己的專業方向,並於1934年獲得了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學士學位。

而就在吳健雄準備在物理學領域大展宏圖之時,抗日戰爭的爆發徹底打亂了她的計劃,也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目睹着國家和人民遭受的苦難,吳健雄心急如焚,但她深知,在當時的條件下,國內已經無法再進行正常的科學研究。

爲了追求科學夢想,爲了學習更先進的知識,她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遠渡重洋,前往美國留學。

1936年,吳健雄告別了戰火紛飛的祖國,踏上了前往美國的輪船。這一年她24歲,正值青春年華,卻毅然決然地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聯繫在一起,試圖在科學的海洋中尋找救國圖強的希望。

對於當時的吳健雄來說,美國既是科學的聖地,也是充滿未知的挑戰。

初到異國他鄉,吳健雄面臨着語言障礙、文化差異等種種困難。但她並沒有被這些困難所擊倒,而是以頑強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迅速適應了在美國的生活和學習。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吳健雄師從當時世界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塞格瑞、勞倫斯等,開始了她在實驗覈物理領域的學習和研究。

可吳健雄沒想到,即便是在美國,即便是在科學領域,女性的身份也爲她帶來了許多阻礙。

當時美國科學界對女性科學家的歧視依然根深蒂固,女性很難獲得與男性平等的機會和資源。但吳健雄並沒有因此而氣餒,她知道需要靠實力證明自己。

1940年,吳健雄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學位,她的博士論文《論鈾原子核的裂變》在當時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這篇論文不僅展現了她在覈物理領域的深厚功底,也爲她日後參與“曼哈頓計劃”奠定了基礎。

“曼哈頓計劃”是二戰期間美國主導的一項絕密軍事計劃,旨在研製原子彈。

這項計劃彙集了當時世界上最頂尖的科學家,其中也包括了許多來自歐洲的科學家。而作爲一名華人女性,吳健雄想要加入這項計劃,卻面臨着難以想象的阻力。

一方面是美國政府對外國科學家,尤其是來自亞洲國家的科學家抱有極大的戒心。

另一方面則是當時的美國社會對女性的偏見依然根深蒂固,女性很難獲得參與重要科研項目的機會。

可憑藉着在覈物理方面出衆的能力,吳健雄還是引起了“曼哈頓計劃”負責人奧本海默的注意。

最終奧本海默力排衆議,邀請吳健雄加入了這項計劃,並委以重任。

加入“曼哈頓計劃”後,吳健雄主要負責研究鈾的濃縮問題。

也正是在此期間,吳健雄遇到了自己的愛情——同爲物理學家的袁家騮。

1942年5月30日,吳健雄和袁家騮喜結連理,而除了高能物理學家之外,袁家騮其實還有另外一個顯赫的身份:袁世凱的孫子。

也就是說,嫁給袁家騮之後,吳健雄又獲得了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袁世凱的孫媳。

可對於吳健雄來說,在科學研究面前,任何外部身份都不值一提,她當時最大的心願就是促成“曼哈頓計劃”的成功。

1945年7月,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爆炸成功。“曼哈頓計劃”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也標誌着人類進入了核時代。

可對於吳健雄來說,“曼哈頓計劃”的成功卻讓她極爲矛盾,她既爲能參加如此重大的項目感到自豪,卻也對原子彈的巨大破壞力頗爲擔憂。

尤其是在看到日本兩顆原子彈爆炸後的慘狀之後,吳健雄更是對戰爭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災難感到痛心。

在科學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吳健雄始終心繫祖國。儘管身在海外多年,但她從未忘記自己是一箇中國人。

吳健雄一直致力於推動中美之間的學術交流,爲中國培養了許多優秀的物理學家。

改革開放後,吳健雄更是多次回到祖國訪問講學,爲中國的科學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1984年,吳健雄回到了闊別40多年的故鄉。這一次,她受到了家鄉人民的熱烈歡迎。

在母校明德學校和師友交談時,吳健雄動情地說:“我一直記得自己是一箇中國人,我的根在中國。”

吳健雄深知,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她希望能夠儘自己所能,爲祖國的科學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1997年2月16日,吳健雄在美國紐約病逝,享年85歲。按照她的遺願,她的骨灰被帶回了中國,安葬在了她的故鄉江蘇太倉。

在吳健雄的墓碑上,刻着這樣一行字:“一個永遠的中國人”。

這簡短的七個字,是吳健雄一生的寫照,也是她留給後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她的一生都在用行動詮釋着“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