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劃開跑 3組藝術地景現蹤南港

2023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劃以「逐岸流」爲主題,透過3組地景公共藝術裝置、串連15間地方特色的商家以及10場地景導覽、人文講座以及創意工作坊,帶領民衆從欣賞臨時性公共藝術作品開始,進入街區、走讀南港、聆聽南港的故事;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後右六)25日與三位藝術家、貴賓、南港舊莊國小學童在地景藝術裝置「光核」前合影。(郭吉銓攝)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劃今年以「逐岸流」爲主題在南港區策展,規畫10場深度導覽走讀活動與工作坊,也邀請3位藝術家在瓶蓋工廠臺北製造入口處、新新公園及2站公車候車亭創作3組特殊地景,盼年輕人更認識南港。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劃即起到11月26日,透過藝術策展的方式引導民衆循着地景發展的軌跡,重新認識南港區城市面貌,今年邀請15間在地商家與15位插畫家共同打造插畫創作並在商家展出1個月,另規畫10場地景走讀、黑鄉文學人文講座和療愈手作的創意工作坊等多項活動。

今年還邀請3位藝術家步裡赫森、吳修銘及耿傑生創作3組地景,包含瓶蓋工廠臺北製造所入口處的《光核》,金屬輪框、LED光影線條交織成輪胎模樣,象徵時間和生活經驗的流動軌跡;在新新公園內設置的《記憶果實》,用聲音呈現南港的歷史、生活文化;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站和南港行政中心站公車候車亭則有《G2G系列:通道》,透過燈光呈現輪胎移動軌跡,代表南港產業歷史和科技生活。

由於燈光是《光核》、《G2G系列:通道》的創作媒材之一,步裡赫森、耿傑生都說,民衆在白日或晚間欣賞,有不同風采;吳修銘則分享,安裝記憶果實期間,不時有居民前來關心,讓他有機會聽到更多在地故事,實在很有趣,也是珍貴經驗。

文化局長蔡詩萍表示,南港過去發展重工業,現今則是三鐵共構的交通樞紐,區域發展形貌出現驚人的蛻變,相信在地人感觸很深,文化局盼透過文化藝術,以地景公共藝術形式呈現南港區的流變與精神,讓年輕人知道在地歷史及未來可能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