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法文化獎3得主搭臺歐橋樑 矢言讓臺灣發聲
法國法蘭西學院今晚頒發臺法文化獎,得主爲學者關首奇、語言學家齊莉莎與演奏家陳逸芬。得主表示,臺灣因多元文化而充滿魅力,盼「持續讓世界看到臺灣的存在,發出自己的聲音」。
第27屆臺法文化獎授獎典禮於法國法蘭西學院舉行,文化部次長王時思特地赴法,爲里昂第三大學語言學院中文系副教授關首奇(Gwennaël Gaffric)、中央研究院語言學者齊莉莎(Elizabeth Zeitoun),與旅歐古長笛演奏家陳逸芬3位得獎者頒獎。
駐法代表郝培芝、臺灣文化中心主任胡晴舫、法蘭西學院人文政治科學院年度主席柯特(BbunoCotte)、法蘭西學院院長達恪斯(Xavier Darcos),及剛從臺灣參與下一屆評審會議返法的院士巴斯蒂-布吉燁(Marianne Bastid-Bruguière)、德沃維(PierreDelvolvé)和安德勒(Daniel Andler)等人皆出席。
人文政治科學院終身秘書史蒂恩(Bernard Stirn)致詞時指出,臺法在人文主義與民主政治2大共同價值基礎上密切合作,而臺法文化獎的創設,便是爲了鼓勵增進臺歐相互瞭解的機構或人士。
王時思致詞說道,臺灣面對國際社會的嚴峻考驗,卻不斷努力。文化部透過獎項,提倡臺歐交流,促成與不同國家的對話,「讓臺灣的輪廓愈來愈清晰,愈來愈受到理解。文化部將持續與學院推動這個獎項,從文化的領域爲臺灣開拓國際理解與支持」。
里昂第三大學語言學院中文系副教授關首奇是近年臺灣文學作品轉譯引入法國的重要推手。他不僅擔任法國亞洲書庫出版社(L’Asiathèque)「臺灣小說」叢書總編輯,也在任教大學策劃「臺灣光點計劃」,推升臺灣文化能見度。
透過關首奇10多年來的研究與翻譯,讓歐洲讀者涉獵吳明益的「複眼人」、紀大偉的「膜」等臺灣創作小說,同時帶動國際學術及出版的能量。
關首奇表示,他感受到一種「希望更多人認識像臺灣這般充滿活力地方的使命感」,想「展現臺灣是如此令人驚訝」。他表示這個獎項是個鼓舞,「持續讓世界看到臺灣的存在,發出自己的聲音」。
語言學者齊莉莎1992年進入臺灣中央研究院,30多年來致力推動臺灣南島語言的研究,包括鄒語、魯凱語、賽夏語、布農語等,對臺灣原住民族語言的蒐集、記錄、保存、傳播及教學做出傑出貢獻,守護臺灣、乃至人類文化精髓。
她在獲獎致詞時表示,獲頒此獎,是繼2017年獲得中華民國國籍以來,另一個令她感到光榮且深受感動的時刻。該獎項將鼓勵她繼續研究,「以專業爲臺灣原住民族朋友貢獻力量」。
齊莉莎看見「人」身上所承載的重量,數十年來她不斷培育原住民人才。「我學習,我回饋」,讓語言得以存續。儘管南島語言流逝快速,「我仍沒有放棄希望,持續努力記錄語言。正是因爲有這些語言及文化多樣性,讓臺灣成爲一個充滿魅力,令人興奮的島嶼」,她說。
古長笛演奏家陳逸芬同時也是臺灣歐洲古樂協會及福爾摩沙巴洛克古樂團創辦人,每年多次往返臺灣與歐洲,從臺歐各地演奏會到大小校園,推廣歐洲古樂,成爲臺歐古樂交流橋樑,帶領檯灣民衆走進歐洲文化的靈魂內蘊。
正在臺灣巡演的陳逸芬無法親自出席,由藝評家武文堯代替她出席領獎。
1996年成立且由法蘭西學院人文政治學科學院共同主持的臺法文化獎,每年透過獎項獎勵優秀藝術或文學作品,以突顯臺灣與歐洲關係的重要性,並表彰對臺歐藝術交流具特殊貢獻的機構或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