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北漂三樣板

(圖/作者提供)

臺灣社會中,「臺灣人在大陸」有幾種常見模式。

第一是臺乾和臺商在大陸的風流倜黨、殺伐決斷(古早時代)。這是我從小看到大的模式,比如一位臺商講述現在臺灣產業在大陸的優勢與挑戰,最後結論往往是「臺灣在某些層面還有優勢,但大陸追得很快」。還有在論壇上各種網民分享「我親戚是臺幹,在大陸彩旗飄飄」這種常見的民間故事。這類模式現在仍然不少見,可謂亙古久遠。

第二是在臺灣年入百萬,去對岸年入數億的臺灣明星(中期時代)。在我還在臺灣的青澀時期,大家看見大陸綜藝竟然把臺灣嘉賓打上「中國臺灣」,紛紛截圖上社交媒體上批評。

在多年前,逢年過節,臺灣老一輩明星上央視重大節目,人們覺得「上世代的人嘛,難免有點大中國情懷」。近年年輕明星不再出現在臺北101跨年,而是在湖南衛視,臺灣人從感嘆到見慣不怪。

歐陽娜娜在臺灣被嘲諷,臺灣年輕一代把明星劃分出了「去對岸」和「不去對岸」兩種陣營,但前者人多勢衆,年輕人最後頂多說一句「人民幣真香」。

第三是近年常常出現的「勸退型」(最近的時代)。「勸退型」常常出現於臺灣論壇和社交媒體中。比如會有人問,「公司開出一個月一萬人民幣,讓我去上海(包住宿),要去嗎?」底下會非常多留言,「在上海沒兩萬別去了」、「我某某朋友去,年薪五十萬人民幣」、「大陸一線城市除非一個月多少多少,不然都不值得,不如待在臺灣」。

也有在大陸的臺灣人會大手一揮,勸告後輩「沒有混到多少多少錢,別在北京待着」!

以上三種,都常在媒體中看到,也一再強化了臺灣社會的認知:「去對岸的、以及留在對岸的,都是賺大錢的。如果不是爲了比臺灣高几倍的錢,不會有人選擇在大陸。」

但事實上,在大陸的臺灣人並不非都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