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風場 外商天下
(圖/彰化縣政府提供)
位於彰化外海40至50公里處的海龍二號與三號風場,近日將由PTSC M&C引進越南財團建造的兩座海上變電站的套筒式管架。這項交易是截至目前爲止,臺灣離岸風電最大的海上變電站合約,也是越南在臺灣的第一個離岸風電海上設備工程,意味着繼南韓製造商之後,越南廠商也進軍臺灣風電產業了。
海龍風場是由加拿大商北陸電力、新加坡玉山能源等外商聯合開發,預計2025至2026年併網後供應超過1GW電力。離岸風電的水下基礎分爲單樁式與套筒式等,臺灣多使用套筒式。
經濟部能源局在2017年以每度5.8元的「優惠收購價」(躉購費率)保證收購離岸風電,這是當時全球最高風電收購價,吸引多家外商投入,但也引發外界質疑,認爲躉購價格過高未來恐將造成電價上漲。
蔡政府的說法是,高收購價內含外商技轉及扶植臺灣風電產業的「補習費」。換言之,臺灣是「以市場換技術」,外商要輔導臺灣廠商國產國造,建立本土離岸風電供應鏈。然而,蔡政府繳了高額的補習費後,卻沒有追究補習班的課程內容,也沒有要求補習班要對學生成績負責。而後發現學生並沒有因爲補習考上理想志願,補習班說,學生資質不夠好,成績沒辦法在短時間拉上來;付出高額補習費的家長則說,本來就沒有說繳了補習費就要求成績一定要突飛猛進啊。
由於蔡政府硬要在2025年實現非核家園,時間壓力緊迫,外商取得風場後必須快馬加鞭趕工,當然,還要考慮省錢,因此已有海上重工工程經驗且報價平均比臺灣低3成的韓商,就成了技術和時間都無法達標的臺商轉單的對象。
儘管經濟部規定,2021年起併網的風場必須採用臺製水下基礎,然而,規定還有一但書是「除非國內無法供應才能申請」,有了這個「例外」,外商轉單、砍單都不算違約,因爲他們都取得本土廠商和相關公協會的「臺廠無法供應」證明;甚至,提出轉單的也不是外商,而是那些做不到合約規定的本土業者,畢竟是他們無法如期如質交出產品在先。面對外商龐大專精的律師、會計師和公關團隊,本土業者幾乎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
目前國內兩家可以做離岸風電水下基礎工程的廠商:中鋼轉投資的興達海基及世紀鋼,原先所承接的水下基礎工程絕大部分已轉給南韓製造商。如興達海基承接沃旭的56座水下基座已被砍至剩10座;承包CIP彰化風場水下建設的世紀鋼鐵,則已將46套套筒式管架轉單給南韓,未來臺廠只做組裝及低層次加工,但這樣可以算是「國產化」嗎?不只水下基礎,包括電纜、塔架等也都有韓商的投入。
風電國產化不盡理想,蔡政府一方面解釋說是疫情等不可抗力所致,另一方面則辯稱躉購費率和國產化政策無關。意思是當初訂那麼高的躉購費率本來就沒有要跟產業國產化掛鉤的意思,這是唾面自乾、更是撒謊。
蔡總統曾說,臺灣要形成堅實的風電供應鏈、要大賺亞洲的錢。然而,由於蔡政府呷緊弄破碗,臺灣的風場幾成外商天下,供應鏈有韓商積極搶單,現在連越南都來了,一旦形成羣雄割據,臺灣風電產業的前景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