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官方外交資源陷弱勢 學者籲「不該喊去風險化」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曾偉峰在會上表示,我國市場資源遠弱於對岸,但高科技產業技術領先,因此不該喊去風險化,若去風險反而會讓臺灣不具備優勢。(李奇叡攝)
由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雜誌社、展望與探索雜誌社共同舉辦的「臺海地緣戰略下的兩岸與國際關係」學術研討會,今於國家圖書館舉行。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曾偉峰在會上表示,我國市場資源遠弱於對岸,但高科技產業技術領先,因此不該喊去風險化,若去風險反而會讓臺灣不具備優勢。
曾偉峰說,兩岸外交現在叫做「此消彼長」,此消的意思是,這幾年我們和許多國家斷交,七年斷交九國,邦交國只剩十三個,所以我們在外交上有很明顯的弱勢。
曾偉峰表示,原因有一,就是兩岸實力差距過大,尤其是經濟實力,因爲對岸有很龐大的市場盈利,可以吸引我們原先的邦交國,和我方斷交,這就是「此消」,是很明顯的現象。
至於彼長的部分,曾偉峰說,雖我方官方外交非常弱勢,可是非官方外交其實很熱絡,因爲他國希望協重臺灣高科技產業的優勢,尤其是半導體產業合作。
曾偉峰說明,也就是越依賴大陸市場的國家,越不會選擇臺灣;而產業結構分工想朝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國家,就會選擇臺灣。所以他認爲,其實臺灣外交的此消彼長,是鑲嵌在全球產業分工裡。
曾偉峰假設,如果一個國家在全球產業分工,或是國內的經濟、製造業佔比越高,可能越會願意跟臺灣接觸,不管是非官方或是官方;而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中,如果農業的佔比越高,越不會跟臺灣接觸,因爲需要綜合市場。
曾偉峰舉證,可以看到願意跟我國進行外交接觸的國家,大部分集中在歐美,趨勢在疫後也確切成長,「真正的非官方外交,是呈現增加的趨勢」。
曾偉峰表示,農業佔比較高的國家,是否比較不會跟臺灣接觸?其實按趨勢來看,確實有微幅相關,所以基本上可以判斷出,他的假設是有可能性的。
曾偉峰直言,兩岸外交競爭受到全球產業分工的限制,我國優勢就在產業上,「矽盾不只是矽盾,外交上面可能會變成一個關鍵,可以協助我們在北方外交取得很多的進展」。
曾偉峰說,如果這個理論跟這個假設是正確的,那大家就要思考,臺灣如果一直吸引相對較爲弱小的國家,或者是較以農業爲主的國家,其實資源比不贏中國大陸,政府也表明不做金援外交競爭。
曾偉峰強調,全球一直在講去風險化,但若全球去風險化成功後,臺灣可能就不再有優勢。因此臺灣不該跟歐美國家一同叫好,反而要強化產業分工,強化臺灣在半導體明確的位置。
曾偉峰也提醒,對岸現在正在追求科技制度,若真的完成,那我們的優勢就不在了,在這個情況下,我們的外交競爭可能會大幅的挫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