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國防「做」了 但需要「說」更多! ​

▲中國對臺進行兩次環臺軍演,顯示出臺灣國防問題愈發嚴峻。國際對臺「疑臺論」主要是外界對臺灣的國防能力的模糊印象。(圖/軍聞社)

● 作者/US Taiwan Watch: 美國臺灣觀測站

今年,中國解放軍侵犯我國防空識別區的戰機數量,從1月的每月72架次增加至7月的每月437架次;此外,一整年到現在中國已經對臺灣進行了兩次明顯針對性的環臺軍演,顯示出臺灣的國防問題愈發嚴峻。國際社會對臺灣的擔憂主要集中在軍事投資不足、過度依賴美國、內部團結及國防改革緩慢等方面,國際對臺「疑臺論」主要是外界對臺灣的國防能力的模糊印象。

觀測站研究員Cathy在美國智庫Global Taiwan Institute「全球檯灣研究中心」發表的文章《Taiwan Has a Do-Say Gap》中深入分析了這些疑慮並提出建議。以下是文章重點摘要:​

「做多說少」帶來的風險​強化自我防衛能力是臺灣國防的重要主軸,但民衆對國防政策和軍事能力的瞭解,常常不清晰。臺灣社會普遍存在不願「挑釁」中國的風氣,使得最新戰略動態難以直接向民衆宣傳,導致實際行動和訊息傳遞之間出現差距。雖然政府已經默默推動許多計劃,在軍事人員和軍備方面取得了進展,但如果無法清晰且一致地傳達這些訊息,將面臨兩大國安風險:一是影響國內民衆的信心和戰鬥意志,二是削弱國際盟友對臺灣的支持承諾。

軍民信任關係危機​造成該差距的成因,主要與軍民關係及國際形勢有關。首先,媒體可能誇大國防安全議題,導致民衆感到恐慌與不滿。同時,國防部如果公開過多資訊,可能會被中國指責爲挑釁,進而引發軍演或其他形式的騷擾。這些因素使國防部對於溝通,一直以來採取非常謹慎的態度,怕不必要的麻煩。​此外,臺灣每年在軍事裝備上投入大量預算,根據《臺灣關係法》與美國進行密切的軍事交易。然而,當新軍購案公佈時,臺灣部分媒體和疑美人士可能會質疑這些花費,「我們都花大錢買美國不要用的飛機」等這種字眼誤導公衆,認爲政府在浪費納稅人的錢。另一方面,臺灣民衆對軍隊的認知,常常是透過負面新聞中的軍隊醜聞與紀律問題展現出來。這些事件使得民衆對國軍的形象產生疑慮。進一步削弱了軍民之間的信任和凝聚力。

▼臺灣社會普遍存在不願「挑釁」中國的風氣,使得最新戰略動態難以直接向民衆宣傳,導致實際行動和訊息傳遞之間出現差距。(示意圖/國防部發言人粉絲專頁)

​臺灣與中國在國防資訊戰上的落差​進一步比較臺灣跟中國人民解放軍,兩者在軍事資訊傳遞上有很大的差異。臺灣偏向規避風險而不多透露,中國深知社交媒體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積極大膽地在各個平臺上展示其現代化的軍力,並將此作爲一種宣傳工具,激發民族自豪感和信心。​相較之下,臺灣的軍事體系因謹慎與風險迴避,常常在資訊傳播上處於被動的局面。這種謹慎立場導致無法有效維護「公衆知情權」——這是民主社會中寶貴應積極推動的原則。臺灣軍方對於積極參與資訊戰的遲疑,已逐漸成爲其戰略上的弱點。隨着數位社交平臺在塑造輿論與國際關係方面日益重要,臺灣在這方面的落後可能會對國家安全、外交地位以及未來獲取國際支持產生深遠且負面的影響。​例如在10月14日中國發動「聯合利劍-2024B」軍演後,因其環臺巡航路線呈心形,隨即中國媒體巧妙地使用繁體字製作出「巡航都是愛你的形狀」的宣傳標語,凸顯了對臺大外宣的意圖。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對臺大外宣之外,央媒及小紅書、微博等自媒體平臺也熱烈討論此事,許多帖子附上環臺軍演的巡航圖,並詢問臺灣人對這次軍演的感受,如「臺灣人在軍演期間都在做什麼?」、「你們害怕嗎?」等。這些貼文下方的評論大多充滿了中國民衆對解放軍武器的自信,以及對「不久便能收回臺灣」的期待與願景。這種宣傳策略不僅是軍事展示,更是一場心理戰,旨在操控輿論,達成國內外雙重宣傳效果。

▼隨着社交平臺塑造輿論與國際關係方面日益重要,臺灣這方面的落後可能會對國家安全、外交地位以及未來獲取國際支持產生深遠且負面的影響。(圖/資通支援第三大隊)。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如何改進「做多說少」​對臺灣而言,持續加強自我防衛能力至關重要,以威懾潛在侵略者使用武力。本文作者認爲,有別於傳統的「說大於做」(say-do gap)現象,政府應該加倍宣傳其實際作爲,縮小「做多說少」(do-say gap)的差距:​​ ​ 1. 準備並非挑釁​必須要好好制定傳播相關訊息的方式,與人民溝通我們防衛的準備。不僅僅是資訊的公佈,而是強調透明性、即時溝通、明確目標及以行動爲導向的成果。賴政府新成立的「全民防衛韌性委員會」有助於彌補當前的缺口。此外,國防部、國防安全研究院及駐外單位在策略性訊息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這種隨時準備好防衛的姿態,不僅能有效應對解放軍的資訊戰,還有助於達到避免衝突的效果。​​ ​ 2. ​ 對內與對外精準地傳遞資訊​因爲臺灣的複雜性,我們在訊息傳播與宣傳方面,需兼顧內部與外部的需求。對於臺灣民衆,尤其是組成國防主力部隊、還有針對一般大衆扮演的角色,訊息傳遞必須在鼓舞人心與務實之間取得微妙平衡。不僅要強調他們在保障國家安全中的不可或缺角色,還要解決他們對自身責任及潛在挑戰的疑慮和擔憂。​而在國際層面,不僅僅是請求支持,而是要明確表現出臺灣是該地區一個可靠、主動且戰略重要的夥伴,臺灣的戰略訊息傳遞必須作爲一座精緻的多維橋樑,在內部韌性與外部支持之間架起聯繫,確保所有相關方充分理解和肯定臺灣的主動立場、準備狀態,以及維護該地區和平與穩定的承諾,從而對潛在的侵略者形成有效威懾。

▼國隨時準備好防衛的姿態,不僅能有效應對解放軍的資訊戰,還有助於達到避免衝突的效果。(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總結,臺灣民衆對於國軍的不信任,將會影響自我防衛的決心,而在國際場域中,我們必須展示出防衛家園的決心,才能獲得盟友的支持。沒有做好充分的溝通,一來造成民衆資訊接收落差,二來影響我們獲得國際援助的機會。因此,臺灣必須學習傳遞精確的訊息,避免民衆有臆想的行爲、也要阻斷資訊操弄的空間,使其能建立良好互信的軍民關係。另一方面,精確的訊息傳遞將有助於提升臺灣在國際上的戰略地位,展現臺灣的能力,獲得盟友的信任與支持成爲地區重要的戰略伙伴。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US Taiwan Watch: 美國臺灣觀測站」。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