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科技媒體中心:防止外來物種再侵臺 落實邊境防治
臺灣科技媒體中心5日邀請學者專家分析該報告,並提議面對外來入侵種問題,最重要的是落實邊境防治,不要再有新的外來入侵種進入臺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鍾國芳表示,IPBES提議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所提的「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不謀而合,在臺灣近幾年的關注度不高,但仍是嚴重影響臺灣低海拔淡水生態系的外來入侵植物。
鍾國芳強調,生物多性喪失是國際問題,臺灣的外來入侵種現況很嚴重,氣候變遷和入侵生物的問題已經綁在一起,期待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的升級,也拉高生物多樣性議題的能見度與重要性。鍾國芳認爲,現在最重要的是落實邊境防治,不要再有新的外來入侵種進入臺灣,目前臺灣土地上的生物入侵問題已經處理不完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郭奇芊,則就外來入侵種對人類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方面,加以說明。她表示,外來入侵種影響到人類健康的情形經常發生,如外來種埃及斑蚊傳播登革熱、外來種非洲大蝸牛和福壽螺,帶有許多可能會致命的寄生蟲都是臺灣常見的案例。
例如她研究的外來入侵植物銀合歡與恙蟲病,恙蟲病是臺灣常見由恙蟲叮咬引起的疾病,會寄生在鼠類身上,而銀合歡有生長快速、密集的特性,便於鼠類躲藏,如澎湖恙蟲病盛行的地區,發現至少有70%的恙蟲在銀合歡林中發現,加上銀合歡本身可以適應環境較差的地方,生長快速,排擠當地原生植物的生存。
而從恙蟲寄生在鼠類的能力來看,研究發現本土種的赤背條鼠,和來自東南亞隨着貿易,意外進入臺灣的入侵種緬甸小鼠,身上帶有恙蟲的數量不同,平均每一隻本土種老鼠帶的恙蟲數量,比外來種多了40%。郭奇芊指出,這表示外來入侵種是很複雜的議題,大多數綜合的效應是負面影響,但若單獨從恙蟲病對人類影響上不一定完全負面,是需要更多研究和綜合考量多種影響因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