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跨世代觀察:我家的十歲小妹妹,已會認簡體字

楊千逸。(受訪者提供)

對於在臺北市讀高中的楊千逸而言,來大陸讀書這個決定,在同學之間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那時申請大陸院校的時間正好是2020年,人們對疫情的認知尚不足,許多臺灣人仍認爲『大陸因爲疫情很危險』,所以纔有同學問我爲什麼要這個時候到大陸讀書。同學們倒不是認爲大陸落後什麼的。」

2001年出生的楊千逸,現在在湖南省中南大學就讀藥學專業。雖然作爲「00後」,成長於社羣媒體和大陸崛起的時代,但在她小學、初中的時候,電視新聞仍是人們獲取大陸信息的重要來源,網絡上關於大陸的事情也不多元。

所以,問起楊千逸小時候對大陸的認知,與許多臺灣「80後」沒太大差別——「就是會認爲廁所沒隔間之類的,偏向落後。」

但這認知,在大陸電視劇逐漸映入臺灣人視野後,產生轉變。

●「我和小妹的世代差距」

楊千逸上高中之後,周圍看大陸電視劇和大陸綜藝的同學越來越多。「從《甄嬛傳》那種的古裝劇開始,再到後來仙俠劇、現代劇、校園劇什麼都看,還有大陸的綜藝節目,自然就會對大陸有更多認識。比如你看現代劇,自然而然就會認爲『大陸看起來也挺進步的』,也會有同學喜歡大陸歌手,比如周深,還有一些古風的歌手。」

「另外,其實有一些同學是去過大陸旅遊的,去實際看過之後也會有不同感受。平時我們之間其實不會去聊對中國大陸什麼看法,因爲會有點『政治敏感』,但會知道同學看哪些大陸節目、喜歡哪些明星。在這些軟性的文化上,大家是有接受度的。」

講起近年兩岸的「趨同」現象,楊千逸分享了家人間不同世代的差距。

楊千逸參加臺聯組織的張家界觀摩活動。(受訪者提供)

「我有一個10歲的小妹妹,特別喜歡刷抖音,遣詞用句就會跟大陸沒差別,甚至還會寫簡體字。我這一代對簡體字雖然會認一些,但還『不這麼會』,我來大陸讀書後要寫一些簡體字還會想一下。但到了我小妹那一代,會非常普遍。她看抖音、玩狼人殺,會跟我分享抖音的內容,還會問我的大陸同學是哪裡人。」

「我們小時候,對大陸就是一個整體的印象,但她年紀這麼小已經大概知道大陸很大、有不同的省份差異。可能不完整、但有一個初步的概念。」

「當然,對於我這一代臺灣人來說,這麼小的年紀就會寫簡體字,很多人會認爲『不太好,應該都要寫繁體字』。但如今小紅書上都有臺灣初中生寫簡體字,何況是小妹這一代呢?」

●「到了我這一代,大陸醫療素質有望更進步」

楊千逸在中南大學校園照。(受訪者提供)

有臺灣家人朋友會勸她,要不要回臺灣讀大學?原因很簡單,楊千逸讀的是藥學專業,但臺灣並不承認大陸醫藥相關學歷和證照。等於她若留大陸讀藥學,那未來就是註定在大陸發展。

剛來的時候,她也有過不適應。「我在臺灣有考上大學、也有保留學籍,是可以回臺灣重讀的。大一剛來湖南的時候,也是真的想回臺灣讀書。大陸學校以學習爲主,社團沒有臺灣院校好玩發達,會羨慕臺灣大學生的生活,心態和生活上都有些不適應。」

「這種情況等我升上大二後,開始上藥學相關的專業課,纔開始好轉。」與此同時,楊千逸認識了更多的臺灣學長姐,臺灣學生之間會相互幫助。加上,留在大陸當藥師,也是看好這片市場,相信畢業後出路會廣很多。

對楊千逸而言,兩岸在醫療方面,各有優劣,也應該相互學習。

「藥學在臺灣有一個瓶頸期,市場飽和、研究人員面臨經費問題。大陸因爲經費更充足,在科研方面領先,但醫療素質差臺灣一截,看病體驗、醫療人員對病患的態度,都還需要更改進。我的大陸同學也都會批評醫療素質問題。」

「但年輕一代的大陸醫學生,越來越注意這方面的問題,我大陸同學都非常重視這一塊。相信等到我這一代,醫療素質會更進步。」(郭雪筠)

【本文原刊載於《臺聲》雜誌 (總第566期),來源:「臺胞之家」微信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