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水產加工仰賴人力效率差 升級自動化設備加快製程

漁業署與高科大攜手共推水產品加工技術升級和轉型,今舉辦成果發表會。記者郭韋綺/攝影

國內水產加工仰賴人力,自動化設備不足,作業效率差成本偏高,水產品遲無法進入校園午餐,漁業署與45家水產加工及設備業者簽訂合作備忘錄組成臺灣隊,將建立臺灣水產加工聯盟數據資料庫,針對大宗養殖魚種如金目鱸、午仔魚、臺灣鯛、石斑魚等引入自動化或機械化設備,提升冷鏈技術,保障品質與食安。

漁業生產與管理系助理教授黃志雄指出,臺灣養殖魚種多元,每年生產超過60萬噸的水產品,大部分進入工廠加工,生產過程多仰賴人力分切、去刺等加工流程,因原材料取肉率低,供應成本居高不下,通路拓展受阻。

近年循環經濟議題興起,副產物加工運用多元,魚肉加工過程產生的魚鱗、魚頭、魚骨、魚鰭及魚皮等副產物累積快速,導致每月超支冷凍儲存費用支出,墊高成本,競爭優勢下降。

以雨傘旗魚加工製程爲例,從原料魚、開片、修整、去血合肉、去皮到最後成品,繁瑣的加工流程需耗費較長工時,使加工成本居高不下,以純人工去皮爲例,每分鐘僅可完成3尾旗魚。

新港區漁會總幹事陳俊銘表示,導入去皮機後,每分鐘可完成6尾雨傘旗魚,且人力部分減縮至兩人,預計產季可減少約40萬元人力成本,大幅提升生產效率。

國內水漁產品加工技術落後,效率差、成本高,也難以打進營養午餐的市場。高科大水食系教授蔡永祥表示,已午仔魚爲例,主要仰賴出口中國市場,8成以外銷爲主,近年出口對岸數量下滑,這種依賴單一市場的情況,使午仔魚養殖產業面臨極大風險。

爲分散養殖業者市場風險,這次研究團隊鎖定午仔魚全魚加工利用,包括魚酥、醬香午仔魚、午仔魚一夜幹、午仔魚個人套餐等,全方位開發午仔魚加工產品線,也成功將午仔魚產品打入日本超市、導入美國餐飲通路。

蔡永祥說,午仔魚低脂肪、高蛋白、富含豐富的Omega-3脂肪酸,是市場上具潛力熱門食材,未來市場策略也擴大國內家庭飲食、餐廳菜單的使用量,打進入校園營養午餐,創造更高附加經濟價值。

他表示,臺灣大宗養殖魚種金目鱸魚、臺灣鯛、石斑魚,今年組織45家水產加工及設備業者,成立臺灣隊「臺灣水產加工聯盟」,只要有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居中牽線設備廠商給加工廠,導入自動化生產設備,以興達港區高湯萃取產品爲例,智能化設備上線後,改善加工製程,目前已完成石斑魚、鱸魚高湯萃取產品,每年可處理副產物將達50噸。

臺灣水產品長期仰賴人力,效率差、成本高,也難以打進營養午餐的市場,升級智能化設備後將可改善。圖/高科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