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問題10點預測:北京仍盼和統、中美關係越惡化 武統可能性越大

中共建政70週年時,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天安門閱兵。(新華社)

近年兩岸關係低迷,大陸微信公衆號「兔主席」11日撰文提出「對臺海問題十點預測」。文中強調,北京希望用和平手段解決臺灣問題,且不會「主動」採取武力手段統一臺灣,應該也沒有必須完成統一不可的時間表。文章也認爲,臺灣民進黨雖會持續搞「臺獨政治」,但預估不會更進一步,避免激化;而如果2024年川普若重新執政,那美國就會是導致武統的最大風險,中美關係越惡化,北京武統可能性越大。

一、北京是希望用和平手段解決臺灣問題的。文章指出。對於北京來說,和平手段仍然是一個默認的、符合「正當性」的手段。武力只是一個萬不得已之下的、防禦性的備選方案,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會使用。北京把希望寄託在「一國兩制」等和平手段上。

二、北京是可以等待的(雖不情願),但應當沒有必須完成統一可的時間表。文章說,北京當然是希望儘快完成統一,但如果是和平統一的話,就需要對岸也同意。這樣時間就不可測。因爲北京仍然謀求和平手段解決問題,會盡最大努力避免使用武力手段。

對北京來說,有兩個方案可供選擇,一是採用和平手段,但完成有很大不確定性,沒有確定的時間表;二則,主動採用武力手段,完成有較大的確定性,可以根據時間表完成。

文章認爲,北京會選擇方案一,且在可預期的未來還不會變化,該選擇缺點是沒有時間表。但北京也會看到,伴隨大陸的急速發展,地位的不斷提高,臺灣目前的這種存在又有可「忍受」之處:大陸的強大凸顯大陸的制度優越性;臺獨人士傾向又可以起到團結大陸民衆作用。若沒辦法一下解決臺灣問題,那似也可以且不得不看到留着臺灣的某些「好處」。

三、在可預期的未來,和平手段無法解決臺灣問題。文章還表明,臺灣問題比香港問題只會更加嚴重,因爲它是一個實質上政治自治的島嶼,當局已經在用幾十年時間進行「去中國化」,兩邊的政治認同差異非常巨大。大陸和臺灣處在兩個隔離的政治宇宙裡。

四、北京不會「主動」採取武力手段統一。北京如果採用武力,一定是被動的、防禦性的:即臺灣當局做出非常嚴重的越界行爲(其中包括呼應美國政府所做的分裂行爲),使得北京不得不採取行動。北京對臺的強硬措辭其實是警告臺灣當局及政客不要去越界,不要逼迫北京不得已採取武力手段。

五、臺灣綠營政客會繼續搞「臺獨政治」,但不會更進一步,以避免激化矛盾。文章說,其實綠營上層精英都知道臺獨是沒有希望的。搞過界了,北京也是會出手的,那時美國人也是不會來幫忙的,最終倒楣的是自己。

六、導致武統最大的風險來自美國─未來可能上臺的川普政府。文章直言,現在最大的風險是川普在2024年重新當選總統。如果川普上臺,屆時他將會全力利用臺灣問題去破壞中美關係,實現對中國的進一步封鎖與打擊。2024年臺灣大選也變得極其重要,屆時,很有可能會與川普的競選議程「遙相呼應」。

文章認爲,如果川普再次當上總統,本人就可能訪臺(或者與臺灣當局領導人會面)、與臺灣「建交」、推動臺灣加入聯合國,以及大肆販賣武器等;他就希望逼迫北京出動武力,從而可以對中國施加全面反制。這是最大的風險。

七、底線被挑戰的中國一定會武力出擊,其決心超過外界預期。外國人很難理解中國人這種對民族統一復興的情結,也正因爲決心如此之強,同時其實又頗不願意使用武力,所以北京才需要反覆不斷地去警告臺灣和外界。如果要打臺灣,那一定是臺灣當局和美國「逼」的。

八、即便北京嘗試武統臺灣,美國也不會直接武出兵介入。美國採取間接介入的方式也就足夠,包括出售武器、提供軍事援助(包括培訓和指揮等),還有最多就是軍艦去晃一晃。但美國是不會派美國大兵去捍衛臺灣的,臺灣當局應當非常清楚這一點。

九、如北京武統臺灣,美國主要的對策將是開展對中國的制裁、禁運。文章也提醒,如果美國將拉攏盟友,對中國的壓制是全面性的,類似對伊朗、朝鮮的制裁與禁運。北京在做「武統」選擇之前,當然也會考慮這種後果,但這種後果是不會影響北京的決策。

文章也說,中國並非無反制措施。把臺灣納入後,將把全球半導體行業產業鏈裡的核心組成部分納入,包括IC設計的聯發科、製造的臺積電、封裝測試的日月光,也是在全球供應鏈裡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而參與制裁中國的國家,會遭受中國經濟體系反制裁;不參與制裁,則會得到好處。

十、美國是最大隱患:中美關係越爲惡化,北京武統可能性越大。中美關係越不好,臺海關係可能越緊張。其實這在香港已出現過。臺灣當局高估美國保護臺灣決心,同時低估北京的決心,就可能做出歷史性誤判。臺灣新一代民衆不明白北京會怎麼思考、博弈、決策,可能會系統性地低估風險。他們所覺得的合理範圍,可能完全是超出北京的容忍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