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飲食文化豐富 「省」是拍不出《黑白大廚》的關鍵
▲ 韓國料理競賽節目《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近來掀起熱潮,在社羣網路討論度相當高。(圖/翻攝自Netflix)
● 作者/子迂的蠹酸齋
《黑白大廚》因爲颱風假的關係在臺灣大紅,中年人的我爲了趕上話題,也在週末趕緊追上進度,對這檔實境秀其實感觸頗深。特別是在看到大批網友又開始在討論臺灣有沒有能力拍出《黑白大廚》時尤其如此。
砸重本製作 瞬間畫面也不馬虎
《黑白大廚》給我最震撼的第一印象,是超級大的攝影棚。80選20時的主題,先是能夠容納40組廚師同時做菜的超大空間,並且每一套廚具都相當亮眼,絲毫沒有因爲後續可能沒戲份而降低成本。而後來黑白1V1時,雖然同樣是大攝影棚,也同樣是衆多廚師同時下廚,但製作組卻是更改了流理臺的配置,使得場地更像是1V1的氛圍。
《黑白大廚》給我的第二印象,便是製作組可以只爲了一個瞬間的畫面,花費巨資搭設佈景。舉例來說,隨機食材那個選題,僅僅爲了拍攝兩個對決者選到食材的畫面,製作組便安裝二十個LG頂級的敲敲門冰箱,僅是爲了拍出打開冰箱的畫面。這在臺灣來說太不可思議了,假設同樣的情節在臺灣,我都可以想像兩個廚師從摸彩箱中抽出食材的字卡。雖然效果相同,但視覺震撼實在差得太多。
▲ 超級大的攝影棚是《黑白大廚》給作者的一大印象。(圖/Niusnews妞新聞)
同樣是爲了半集的畫面,製作組在棚內搭設了便利商店。爲此除了貨架之外,那些冷凍櫃和冰箱也沒有因此馬虎。換作是臺灣的製作組,肯定會爲了成本考量,而將挑選食材的畫面,特意包下某個便利商店的一段時間。但給觀衆整體感、實境秀和那種「相信這節目來真的」的那種感覺就弱太多了。
拍得出百人廚藝比拚 但難拍出《黑白大廚》
有人問臺灣有沒有能力湊出一百個廚師搞這種實境秀?這點絕對是肯定,並且沒有啥疑義的。
要知道臺灣耕耘飲食文化很久了,你知道韓國米其林三星只有一間,但臺灣可是有三間,光是頤宮從有評鑑以來,已經連續七年三星。不說別的地方,光是臺北富有盛名的老餐館加一加就大概有將近數十間,再加上近些年馳名在外年輕的義式餐廳、餐酒館、居酒屋,還有一大堆早已成名的電視名廚或網紅。要湊到一百人,我真覺得沒那麼困難。真正困難的是,要說服那些已有名氣的大廚去當白湯匙,還可以遭受落敗的下場。
▲ 臺灣耕耘飲食文化已久,米其林三星餐廳達三家。(圖/記者蔡玟君攝)
至於評審更是不難,看是要電視名廚阿基師、詹姆士,飲食文學如焦桐、舒國治、劉克襄、韓良憶,企業家找來鼎泰豐老闆楊紀華,或知名的PCHOME創辦人吃貨詹宏志。紙上談兵要湊出黃金陣容一點不難,困難的是要這些人同時點頭,並且沒任何嫌隙的上節目得罪人。
老實說,我認爲限制臺灣社會拍這類實境秀的條件,還是那種「想省」的心情。正如同《黑白大廚》中的超大攝影棚,我就不認爲有哪家公司敢於有這種企劃。主因還是大型需求太少,就算搭建了這種攝影棚,節目結束以後該怎麼辦?冰箱、便利商店等等前文都已經提及,這裡就不多贅述。更值得一提的是,節目組有着超多組攝影機,導播有超強的能力錄下每個參加者的表情和反應,這在臺灣也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
有人可能會說,《黑白大廚》能這樣搞,是因爲Netflix有大型投資之故。當然我也不否認這種說法,但我想問倘若今天是臺灣節目組收到這種投資,想得到同規模的實境節目嗎?還是又要找來一堆網美、網黃、啦啦隊,搞個賣肉擦邊球的節目?
▲ 《黑白大廚》處處都強烈透漏着韓國節目的氛圍。(圖/翻攝自金風、雷蒙金、Netflix官方IG)
處處飄散韓味 國富後的文化輸出
另一個值得省思的問題,則是《黑白大廚》處處都有着韓國民族主義的影子,隨機食材那段,更是在食材中塞滿韓國食材,從肉類、海鮮到醃菜等等,都強烈透漏着韓國節目的氛圍。就連返國的韓裔廚師愛德華李,都滿口以推廣韓食爲目標。
料理到底好不好吃根本已經不重要,我們從來就不以美味與否選擇食物。正如同《拉麪王》裡面那句「他們吃的是資訊」。我們評斷食物美味與否,多數都靠着廣告、業配和大量的照片和吹捧。正如我們沒有吃過《黑白大廚》裡面任何一道食物,但我們光是看着節目中的畫面,配上廚師們的人格魅力,已經靠「想像力」來決定東西有多好吃。
這也沒什麼好奇怪和憤恨的,中國、日本乃至於韓國人,也是看着臺灣的雞排、珍奶或芒果冰影片,想像這些東西有多好吃。換言之,《黑白大廚》與其說是單純的綜藝節目,更不如說是民族國家富庶以後的文化輸出。臺灣有沒有條件去做?我想除非社會對於美食有共識,否則很難有所前進吧!
▲ 《黑白大廚》中出現的廚師,多數都被拍得很好看。圖爲進入前八強的大廚。(圖/翻攝自Instagram/netflixkr)
包裝浮誇 模特兒化身料理師?
另一個我認爲臺灣很難做的理由,則是「顏值」。《黑白大廚》中出現的廚師,多數都被拍得很好看,鮮少出現那種癡肥、皮膚差又看起來粗魯的廚師。幾個女性主廚甚至拍起來都不輸給女明星,有不少男主廚光是站在那邊說是模特兒,大概都有人會相信。當然有相當程度是節目組浮誇的包裝,但如果顏值焦慮沒有成爲韓國的全民焦慮,我想不會有這種成果。
看到別人成功才急着想複製
總之總之,臺灣影視產業離這種規模的節目製作,大概已經非常遙遠了。90年代,大型綜藝節目當道的年代,沒有持續投入更多,培養更多產業人才和經驗,今天才在那邊討論是否有能力製作這類節目?我想不光是可惜能形容的啦。 有點像是當年《軒轅劍》大好前程在前,一堆廠商卻投入代理網路遊戲,現在纔在那邊感嘆沒辦法做3A一樣。
最後補一刀,這也是爲什麼我非常討厭魏德聖的理由。當初《賽德克巴萊》就是部能讓臺灣電影產業全方面升級的專案,該項目打水漂不意外,畢竟連劇本都寫不好。但後續《KANO》和《臺灣三部曲》我看不到任何非要那麼高成本的理由。能積攢產業經驗的視覺特效和動畫不做,硬要是實景拍攝,這種對產業本末倒置的做法,到今天我都想罵幾句。
▲ 臺灣知名導演魏德聖。(圖/記者湯興漢攝)
不管如何,《黑白大廚》我看得很爽很開心,是我難得願意持續收看的Netflix節目。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子迂的蠹酸齋」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