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女童不吃生食竟罹出血性大腸桿菌 匡列15名接觸者

防止感染出血性大腸桿菌,中市衛生局籲勿生食生飲並勤洗手。(示意圖/臺中市衛生局提供)

臺中一名10歲女童因嚴重水瀉、腹痛就醫,經醫院實驗室檢驗疑似出血性大腸桿菌E.coli (EHEC) O157:H7,經院方通報,疾管署今(24日)公告爲2004年以來將該傳染病納入第二類法定傳染病後第三例本土病例、也是今年首例,由於該疾病爲生食生飲以及糞口傳染,女童家長強調不給女兒生食,目前匡列15名接觸者採檢,並對潛伏期用餐員工進行採檢。

該女童因嚴重水瀉、腹痛就醫,8月11日住院,目前病況穩定,症狀緩解,已於8月22日出院返家。經疫調,該名10歲以下女童與家人同住,據家長表示,平日就不給女童生食肉品或生菜等風險食品,另調查女童曾於潛伏期間至補習班上課,同住家人5人及補習班師生共10人,皆無不適症狀,目前已採檢同住家人及接觸者的檢體並送驗,將持續調查。

衛生局長曾梓展說明,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潛伏期約2至8天,潛伏期間女童多次到餐廳外食,且到遊樂園遊玩,目前也已安排潛伏期飲食之餐廳工作人員採檢,積極尋找感染源。

曾梓展說明,傳染病防治法2004年將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列爲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罹病者嚴重時成人會有腎衰竭、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小孩則有一成機率發生溶血性尿毒症候羣。

衛生局呼籲,民衆外出旅遊,避免生食或飲用未經滅菌處理的乳品、果汁、生菜、肉品等;用餐前、上完廁所或接觸動物後應使用肥皂洗手,如有出現腹痛、腹瀉、水瀉或黏液狀糞便或血絲時,應及早就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