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所董座林修銘:國內分二大機制

圖/經濟日報提供

臺灣碳權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未來碳交所將依各種碳權性質及對象不同,分爲三大交易板塊,除國外碳權外,國內碳權交易部分,則分爲自願減量額度交易及增量抵換交易等二類。

至於上路交易時間,林修銘指出,今年底前應該有國外碳權商品上架,國內碳權要等主管機關環保署碳交易子法到位,有碳定價可以參考後,最快明年第1季就有機會落實機會,目標是抓明年上半年。

針對國內碳權部分,根據「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2023.6.29草案預告)」,碳交所將推出自願減量額度交易服務,讓國內企業可依需求在交易平臺上,公開透明的移轉、交易或拍賣給有碳費抵減或增量抵換需求者,未來亦可因應國內減碳規範,例如抵減碳費等。

自願減量額度包括林業與非林業型專案,透過交易平臺的多元減量誘因機制,可激發各界投入減碳行列,再依照減量技術發展情形穩步調整對策,最終邁向淨零目標。

林修銘解釋,自願減量不會只優先推動植林或造林,舉例來說,包括工廠中的製程或鍋爐的技術,甚至農業、漁船更換LED燈帶來的減碳技術的運用等,都會成爲碳權的多方面來源。

而且自願減量最重要是賣方向環保署進行專案申請,如果符合可測量、可報告、可驗證等多項原則,並獲得認可,就可以獲得碳權,並可達到抵碳費、實現碳中和等需求。

增量抵換額度交易部分,林修銘說,包括民衆汰換老舊汽機車爲電動車、農民汰換老舊農機爲電動農機等,都可取得並透過平臺出售給環評單位,這原本在環保署就有一個平臺,未來將轉移至碳交所。

在國外碳權部分,碳交所目前已與Gold Standrad(黃金標準)進行多次跨國會議,雙方預計於9月簽署MOU,就提供企業合規及高品質(High-Integrity)的國際碳權進行合作。

林修銘表示,臺灣企業於全球半導體、資通信、紡織和金屬等產業皆具有舉足輕重地位,未來面對國際碳關稅的逐步實施,蘋果、谷歌等國際大廠對於供應鏈減碳的要求,以及企業自身的碳中和需求,國家及企業將面臨更多壓力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