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月球:人類揭開宇宙之謎的第一站
來源:我們的太空
近期,印度和俄羅斯相繼進行的月球探測任務,又一次讓“探月”成爲人們關注的焦點。
在文明的演進過程中,月球一直吸引着人類的目光,幾乎每個國家的神話故事裡住在月亮上的神仙都是神秘、美好、純潔的代名詞。千百年來,人類爲了觸摸到這個擡頭可見的神秘存在,做出了無數的探索,直到最近一個世紀,我們才能夠真正靠近它、瞭解它。那麼,人類爲了探月,都做了哪些努力呢?
早期的月球探索
古代的天文學家很早就開始觀測、研究月亮
1609年
伽利略首次用天文望遠鏡觀測月亮
使人類對月球正面的地形開始有詳細的瞭解
但真正的飛越是在二十世紀
人類進入太空時代之後纔開始的
1957年,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
解決了將人造物體發射到太空的基本技術
1959年1月3日
蘇聯成功發射月球1號探測器
月球1號原計劃撞擊月球
但因地面控制系統故障
未能成功完成預定計劃
而是在1月4日從距離月球6000公里處飛掠
成爲首個飛掠月球的探測器
有了第一次
後面的成功便接踵而至
1959年9月12日
蘇聯成功發射月球2號探測器
1959年9月14日按計劃成功撞向月球正面
這是第一個到達月球表面的人造物體
1959年10月
月球3號獲得了月球背面的圖像
這是第一次拍攝到月球背面的照片
使人們首次認識到月球背面的世界
而美國也不甘示弱
先後發射了先驅者、徘徊者等探測器
實現了月球表面硬着陸
美蘇的這些任務
不但獲得了更爲精確的月球天文參數
也開展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地月空間的環境探測
爲人類後續的探月任務打下了基礎
人類的首次登月
人類載人航天史上最宏偉的篇章
當屬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登月競賽
美國通過實施“水星”計劃
掌握了載人天地往返的基本技術
通過“雙子星”計劃
掌握了載人登月所必須的艙外行走和交會對接技術
最終通過“阿波羅”計劃
實現了載人登月的目標
1968年12月
土星五號火箭將“阿波羅8號”飛船發射到繞月軌道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離開近地空間
近距離觀測月球
1969年7月20日
阿波羅11號終於將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送上月球
實現了載人登月的偉大壯舉
從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
美國宇航員先後完成6次登月
把總計12人送上月球
總共帶回月球樣品381.7千克
雖然阿波羅計劃之後
人類再也沒有離開過近地空間
但阿波羅計劃對於人類科技和工程水平的進步
有着巨大的貢獻
雖然在上世紀的載人登月競賽中
蘇聯輸給了美國
但卻成功地實施了月球車和無人採樣返回任務
從1970年9月到1976年8月
蘇聯的月球16號、20號和24號
先後3次成功在月面軟着陸
並將成功採集的月壤樣本送回地球
這些任務所取得的成就
對於後來的無人深空探索任務有着深遠的影響
不過
在月球24號最後一次完成
人類的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後
蘇聯/俄羅斯的探月活動也陷入沉寂
直到近年
俄羅斯才重啓探月活動
我國的探月工程
到了本世紀
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
並命名爲“嫦娥工程”
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
2008年11月12日
發佈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
2009年3月1日
嫦娥一號衛星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
爲探月工程一期——“繞月探測”任務
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標誌着我國已經進入
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
2010年10月1日
嫦娥二號發射成功
2012年4月
嫦娥二號圓滿完成在日地拉格朗日L2點
一個完整週期的飛行探測
2012年12月13日
嫦娥二號與國際編號爲4179的圖塔蒂斯小行星
由遠及近“擦肩而過”
最近交會距離不到1公里
首次實現了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
成爲我國第一個行星際探測器
而後
嫦娥二號飛至1億公里以外
對我國深空探測能力進行了驗證
2008年3月
探月工程二期立項
嫦娥三號研製的大幕徐徐拉開
2013年12月14日
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落月
實現我國航天器首次地外天體軟着陸
2019年1月3日
嫦娥四號探測器在中繼星“鵲橋”的幫助下
成功踏足月球背面
對這塊“處女地”展開了
人類的第一次探索和挖掘
2020年12月17日凌晨
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順利返回地球
這是人類探月曆史60年來
由中國人書寫的又一壯舉
標誌着中國探月工程
“繞、落、回”完美收官
未來的載人登月
隨着探月工程的順利推進
今年
我國宣佈中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
登月階段任務已啓動實施
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
放眼國際
新一輪載人登月任務正在拉開大幕
美國主導的“阿爾忒彌斯計劃”
已經在緊鑼密鼓推進中
俄羅斯也公佈了載人登月計劃
此外
歐空局、日本、印度
也都提出了載人登月方案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
而月球是人類親身探索太陽系的第一站
祝願各國載人登月任務早日成功
爲人類揭開更多月球和宇宙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