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新能源汽車的“灣區烙印”
本報赴廣東特派記者王冬陳子帥塗蕾張蔚藍“從一塊鋼板開始,到整臺車下線,16個小時就可以完成全部工序。”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產第一大省廣東省,《環球時報》記者對此有了真切的體會。2023年廣東新能源汽車產量達253萬輛,全國平均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是“廣東造”。當前,世界汽車業正從電動化加速邁向智能化。粵港澳大灣區依託成熟的產業集羣和完善的生態系統,正在打造智慧高效的協同產業鏈條。7月下旬,《環球時報》記者走進大灣區,探尋並瞭解新能源汽車從生產到智駕等環節中的“灣區烙印”。“每53秒便能下線一輛定製化新車”在廣州市番禺區,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裡工業機器人正在敏捷而準確地揮舞着機械臂,多條流水線縱向排開,工人們有條不紊地將部件安裝在車內,一輛輛不同型號的新能源汽車在這裡完成總裝下線。2023年,這裡被世界經濟論壇評選爲全球“燈塔工廠”。《環球時報》記者瞭解到,廣汽埃安工廠全自動化生產線支持定製化產品與現貨產品混合生產,每53秒便能下線一輛定製化新車。“汽車整車製造四大工藝包括衝壓、焊接、塗裝和總裝,到我們這裡之前,一輛新車的衝、焊、塗環節已經基本實現100%的自動化裝配,也就是說前三個工序基本上是不需要工人進行作業的,實現‘黑燈工廠’。”工廠總裝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工廠會向智能化數字化方面進一步探索,目前正在籌備智慧工廠的二期建設,一期我們主要是大數據的應用分析,二期可以進行自主決策和分析,多了一個決策功能,同時收集的數據維度會更豐富。”“國內新能源車產業迭代速度非常快,很多產品的創新速度已經不適於行業原有的標準流程。這就要求我們主動去設立、創新行業標準。”工廠總裝負責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舉個例子,某個產品量產一兩個月以後,又有新的一套工藝流程發下來,還有各種各樣新的派生,不斷迭代,小到設計變更,大到直接換代,新車型在工廠裡幾乎一刻不停地被改進、優化。”他還提到,“這種快速反饋帶來的產品先發優勢,有利於企業掌握行業話語權,很多的標準可以由我們自己來制定。外資廠商同行前來調研交流時,會比較關注我們無框車門的裝配標準,例如無框車門間隙斷差、膠條的干涉量,以及防雨防漏水、控制噪音的標準是什麼。我們就基於自己探索出的品質基準制定了一套標準。在燃油車時代,這樣的情況是不可想象的。”《環球時報》記者瞭解到,在關鍵的產業鏈環節,廣東新能源汽車產業已涵蓋整車生產、三電(電池、電機、電控)、其他零部件及關鍵材料等,建立了完整的產業體系,比亞迪、億緯鋰能等動力電池龍頭企業奠定電池產業鏈基礎,產業鏈條基本實現自主可控,省內關鍵零部件自給率超過80%,產業呈現較強韌性。“灣區之心”與灣區之“芯”與番禺區相鄰的南沙區,如同一柄寶劍,從陸地一直伸向伶仃洋,同深圳隔海相望,沿高速從廣州市區南下,平坦的田野裡閃現一座座半導體工廠。《環球時報》記者走進廣州南沙區芯片產業集羣,在探訪中發現,這些企業中有許多同新能源汽車的上游產業鏈聯繫緊密。“2019年公司在廣州南沙創立時,這裡基本上都是農田,交通非常不便,但招商的朋友們告訴我,深中通道正在建設,5年後通車。未來,從廠區到深圳機場僅需30分鐘左右……儘管起初有很多人並不太相信這樣的藍圖,但是我這個在上世紀90年代‘下海’,經歷了上海浦東‘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人,憑直覺對這裡,對大灣區充滿了信心與希望!”芯聚能半導體總裁周曉陽在自己的微信公衆號上這樣寫道。周曉陽帶記者參觀了工廠車間,他告訴記者,創立5年來,公司生產的碳化硅功率模塊已應用於多款新能源汽車中,合作企業包含國內主要的新能源汽車廠商。本土市場的拉動正成爲國產汽車半導體企業崛起的有利因素。行業數據顯示,中國汽車芯片註冊企業主要分佈在沿海省份,截至2024年初,廣東省汽車芯片廠家數量已超過1200家。“身處粵港澳大灣區,我們很重視利用好這裡的人才資源,便利的交通大大方便了我們同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和香港理工大學的交流。”周曉陽告訴記者,現在,全球碳化硅企業都在積極開拓汽車市場,大灣區擁有完整且配套齊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和人才鏈。作爲廣東汽車生產製造基地之一的南沙,在發展車規級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上已形成獨特優勢。因在空間上居於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南沙區被稱爲“灣區之心”。在廣東省大力建設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第三極”的機遇下,南沙區在芯片設計、材料、設備、製造、封測以及應用端等關鍵環節佈局重點企業,初步形成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南沙在萬頃沙片區規劃了約2平方公里的集成電路產業園區,目前,芯片材料、設備以及製造等環節的企業已在該片區集聚,初步形成芯片“一條街”的態勢。未來,“灣區之心”將生產出越來越多的灣區之“芯”。業內人士稱,當前全球碳化硅產業格局呈現美、歐、日三足鼎立態勢,中國企業正在努力縮小差距。“我1987年研究生畢業,當時中國跟國外差距很大,但現在我們方方面面都起來了。”周曉陽告訴記者,在芯片領域,中國的產業鏈現在比較齊全,自給率也大大提高。“目前南沙已經聚集了很多汽車芯片‘鏈主’企業,將來我們希望有更多芯片設計公司到這地方來。”周曉陽告訴記者,在他的心目中,南沙這一塊地方未來將會是中國第三代半導體的高地。人才與產業撐起灣區“智行”位於深圳市福田區的元戎啓行科技有限公司,作爲國家高新技術人工智能企業,主要爲車企提供高階智能駕駛全棧解決方案。元戎啓行技術合夥人、副總裁劉念邱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選擇將公司設立在粵港澳大灣區,正是看中了這裡的幾大優勢。一方面是人才,深圳毗鄰香港,能夠吸引很多國際化人才,便於與香港高校保持密切的人才聯繫。2023年,元戎啓行與香港科技大學智能無人駕駛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自動駕駛科研及自動駕駛人才培養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另一個方面,深圳產業鏈體系豐富,匯聚了衆多具有科技實力的公司,有大量創新資本,這些資本都熱衷於投資硬科技。“以智能駕駛爲例,上游的傳感器如激光雷達等領域,深圳均有龍頭企業。大灣區是車企密集的區域,我們覺得大灣區是一個非常適合行業發展的區域。”劉念邱表示。目前,廣東已經初步形成以廣深爲“雙智試點”引領,惠州、東莞、肇慶等周邊地市“多點協同”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格局,涵蓋整車生產企業、自動駕駛科技公司等關鍵配套供應商、創新平臺機構、網聯技術服務方、第三方行業組織等完整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豐田中國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大灣區對智能網聯的發展有良好的政策法規支持,並積極拓展智能網聯汽車示範區域,爲今後的規模化應用奠定基礎。今年4月26日,豐田與合作伙伴小馬智行、廣汽豐田共同成立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相關事業合資公司——“騅豐智能科技(廣州)有限公司”。其實,從2019年開始,豐田就與小馬智行開展合作,共同推進L4級無人駕駛Robotaxi商業化落地。豐田方面表示,計劃明年起投放市場超千臺L4級量產全無人自動駕駛車輛。作爲L3級智能駕駛的先驅者,廣州、深圳在測試道路、測試規模和類型上範圍不斷擴大,並在行業監管與運營上日益規範,推動自動駕駛快速發展。7月29日,《2024廣州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白皮書》公佈。截至2024年6月,廣州已開放827條測試道路,雙向里程3327.87公里,累計測試里程位居全國前列。7月30日,《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行動方案》正式印發,其中提到,深圳將建設智能駕駛全國示範區,其中包括優化光儲超充車網一體化設施佈局,建設世界一流“超充之城”;打造線上線下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場,加快技術產品驗證;加強智能駕駛宣傳,壯大智能駕駛消費市場,培育智能駕駛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