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島灣文化藝術中心EPC項目高效履約,打造青島文化新地標
攻克“地質”攔路虎,施工時間不足半年
“在高度緊張的工期下完成結構複雜、技術含量高超的大型演藝劇場,無疑是一場重大考驗,全體管理人員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要有足夠的信心。”項目經理趙耀龍在項目員工大會上動員道。項目必須保證按時順利完成旅發大會演出,除去調試排練時間,留給工程施工的時間不足6個月,一場與時間競速的攻堅戰正式拉開序幕。
然而,開工伊始,項目就遇到了第一道難題。項目位於吉山森林公園山腳下,根據初勘報告,基礎持力層爲強風化花崗片麻岩。“現在土方開挖還未到基底,西側這邊全是堅石,根本挖不動。”工程部經理李龍滿臉愁容地說道。
破題之道,沒有捷徑,只有“踏破鐵鞋”先做好場地詳勘。爲此,項目積極組織勘察單位進行場地詳勘,並將土方開挖過程中與初勘不符的地質情況實時進行反饋,同時與設計單位建立高效的交流深化機制,從專業角度提出圖紙答疑項上百條,將問題消除在萌芽之中。
除了對接勘察、設計單位進行確認和變更外,爲保證施工計劃和項目成本控制,團隊還“雙管齊下”,一方面由工程部安排現場,增加油錘破碎和碎石清運,另一方面由商務部對接業主和審計單位進行現場收方。因爲前期的認真勘察,避免了不必要的返工,爲項目節省了近一個月的工期。
總包引領,施工前演示交底
精築於“生動”,賦科技於細節。作爲大型演藝劇場EPC工程總承包項目,設計範圍覆蓋初步設計、概算、建築、結構、鋼結構、電氣、水、暖、幕牆、精裝修、室外配套、泛光照明等多專業,因此各個專業的相互協同顯得十分關鍵,一個專業的細微變化便會造成其他專業的聯動調整,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而從前期的籌備到進場施工過程中,需求的調整導致不斷地對圖紙進行變更,意味着圖紙深化的工作量不斷增大,深化設計的工作難度可見一斑,項目管理顯得尤爲重要。
秉承“總包引領,專業支撐”這一管理理念,項目部成立之初,就建立總分包專業BIM團隊,進行土建結構、建築、地下管綜、鋼結構、幕牆等模型建立,對每個構件尺寸、位置、標高複覈,提前發現、解決各專業碰撞和設計圖紙問題。
同時,製作多項施工工序視頻動畫,並在施工前進行演示交底,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施工誤差,促進項目高效順利施工。項目結合施工實際情況,將劇場部分劃分爲四大工區,各專業工程師分工負責,深入現場,瞭解實際需求,實時協調解決,各工區比拼競爭,暗暗較勁,逐步形成“技術先行—施工主導—質量控制—安全保證”的高效協作管理模式。
6臺不同噸位的吊車同時吊裝
“帆檣啓處是高闊,鯤鵬展翼向天歌”,項目難度最大、最重要的就是鋼結構部分,也是最能體現設計意境的部分,整體看去,造型宛若起伏的海濤,盡顯剛柔並濟之美。
在建造過程中,項目團隊分爲“三步走”,讓美好意境逐漸落地。首先是“固基”。沒有堅實的支座,一切“詩意”的建築呈現都是空談。由於項目鋼結構支座基礎爲大體積混凝土筏板,最深有3米厚,體形大、鋼筋密、混凝土量大、施工技術要求高。經過仔細分析和論證,項目團隊決定採用溫度差和溫度應力雙控制方法,確保混凝土質量。同時,從原材料着手,與商混站溝通選取水化熱較低的普通硅酸鹽水泥,減小水灰比,通過多次試配得到適用於本項目的混凝土配合比。
第二步則是“深化設計”。由於項目屋面造型猶如浪潮起伏變化,採用的是雙曲面鋼結構網殼結構,且單跨最大跨度達到107米,鋼結構構件尺寸、噸位都不相同,中間連接和轉換件也無規律可尋,施工難度前所未有,深化設計顯得尤爲重要。
爲此,項目技術團隊對鋼屋蓋進行了縝密的結構計算分析,通過兩個多月的連續奮戰,運用TMD系統舒適度設計及測試技術、樓板溫度應力和地震應力分析技術、防連續倒塌分析、關鍵節點有限元分析、結構屋蓋風洞數值模擬研究等國內外領先技術,保證結構設計安全可靠。
第三步便是“拼接與吊裝”。1700多噸,107米跨度,數以萬計的構件和螺栓,通過焊縫拼裝成構件及大小不同的吊裝單元,吊裝到高空的支撐塔架上,進行懸挑、斜插等結構造型的拼裝與安裝。6臺不同噸位的吊車同時吊裝,10多臺焊機同時閃光,50餘名工人施工,項目部管理人員全程駐守工作面,確保吊裝工作質量。
在建設者的努力奮鬥和品質把控下,一座具有自然韻味、蜿蜒飄逸的現代化文化藝術中心正在唐島灣之畔不斷成長。項目團隊也將一如既往,以科技賦能,以質量爲基,不斷提升建築工程品質,秉承“超越至上 唯實惟先”的文化內涵,爲城市蓬勃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