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舊城再生 人本視野 重塑新貌

桃園市長張善政(右五)視察民權路×成功路「藝文生活通學步道」計劃。(圖/桃園市政府都發局)

北閩南客 鮮明城市個性

桃園城市開發的進程,相較臺北、新竹都來得遲,但桃園城市的發展,有其鮮明個性,南北各有一個發展核心,北閩南客。

隨着19世紀末鐵路運輸興起,以鐵道車站爲核心的城市規畫,南邊以中壢爲發展起點,北邊則是桃園。火車站前,商業興盛,風華超過一甲子,然而隨着人口不斷增加,城市人口開始轉移到新興的開發區,中壢、桃園兩大站前商圈榮景不在,曾經璀璨的商號、令人稱羨的磚造立面,如今,只能躲在後起商業霓虹燈後,默默守護着桃園與中壢人共同的回憶。

舊城再生整合跨局處力量 與在地學校合作

桃園市政府都市規畫團隊,不乏從小在桃園老城區長大的孩子,遊子返鄉,曾經走訪過世界無數城市的他們,對於桃園兩個車站前城區發展充滿期待。去年下半年度起,桃園都市發展局透過跨機關合作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平臺,啓動舊城再生計劃,與在地大學合作,從「人本」角度審慎檢視桃園、中壢兩個舊城區未來的發展。

借鏡國際經驗 從人本出發

城市的發展,需時間的堆疊,都發局開始收集國際人本城市案例,舉凡國人喜歡觀光的一線大城,如丹麥哥本哈根,也曾經是以車道優先的城市,透過不斷的與居民溝通,重新以人本的視野,進行都市的改造,從人車爭道,在拓寬人行空間後,行人安心的在街區漫步,也吸引外地遊客,特色商圈逐步形成。因此,桃園市政府提出「市心新尺度、人本新起步」的計劃,先從改善桃園兩個老城區的步行環境開始,預計今年下半年度陸續施工。

舊城走讀團走訪中壢代表建物。(圖/桃園市政府都發局)

首推在地百年老校 通學廊帶 串起世代的記憶

兩個舊城區因城市發展紋理有別,但首要專案皆從在地百年小學(桃園國小、中壢國小)着手,改善學童通學廊道,提供更寬敞的步行環境,讓學童們漫步在回家的路上,從百年老校起首的通學廊帶,希望牽起一家三代、甚至四代共同的上學回憶。

桃園區的部分,有三大計劃:1.民權路×成功路「藝文生活通學步道」計劃 2.景福宮暨周邊街區歷史人本風華營造計劃 3.桃園火車站前行人號誌設置計劃。

中壢區則推動兩個專案:1.博愛路×康樂路「藝文生活通學步道」計劃 2.中正公園「日光大道」計劃。

翻轉舊城意象 收集人文歷史 創造商圈新貌

推動老城區的改造,不僅有工程端的導入,也同步梳理城市的人文歷史,活絡商圈,去年10月在舊城再生計劃前導期,邀請在地文史工作者、學者、商圈代表,協助記錄桃園、中壢雙城的故事,透過與居民代表對話,都發局將一步步實現桃園舊城再生藍圖,同時針對舊城區年限過久的大樓,都發局也陸續修訂都更的相關作爲,鼓勵住在舊城區民衆一起投入翻轉舊城,找到專屬於中壢、桃園的新意象。(桃園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廣告)

領航員:江南志(桃園市都發局長)身爲桃園在地人,學生時代的中壢、桃園火車站前商業興盛,然而近幾年桃園新興區域開發,人口移出,兩個車站雖然還是有很多通勤人口,榮景不在,透過舊城再生計劃,借鏡歐洲人本城市的概念,希望爲自己的成長的家鄉帶來改變。(圖/桃園市政府都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