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無牌可打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丁萍

頭圖 | 視覺中國

靴子終於要落地了。

經過近一個月的緊張局勢,美國大選即將迎來最終“大考”,11月5日是選民投票的日子,決定着未來四年美國的政策走向和國際關係格局。

勝選者將於2025年1月入主白宮,開啓新的任期。

目前看來,特朗普勝任的概率較大。儘管全國民調中雙方支持率持平,但按Polymarket數據,截至11月4日,特朗普勝選概率爲57.7%,哈里斯勝選概率爲42.3%。

如果特朗普勝任,對我國又將產生哪些影響呢?

自2017年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尤其是2018年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以來,中美長達30年的“蜜月期”戛然而止。儘管過去的三十年裡,兩國關係曾有波動,甚至遇到過重大事件衝擊,但如今政治、經濟乃至軍事領域的全面對抗前所未有。

如果特朗普再次上任,大概率會延續其“動真格”的風格,會推出對內減稅、對外加關稅、強硬移民政策等一系列強勁政策組合。

在這一背景下,傳統的全球化分析框架難以解釋當前中美局勢。作爲世界上僅有的兩大超級大國,中美關係的高度緊張引發了人們對未來更多不確定性的擔憂。

無論樂觀或悲觀,大家關心的核心問題依然是:在接下來的對峙中,誰將佔據上風?

特朗普能打的牌都出了

特朗普曾擔任美國第45任總統,執政四年,從2017年1月20日開始到2021年1月20日結束。在任期,他採取了多項針對中國的制裁和限制措施,但主要集中在貿易、技術、金融和投資等方面,而非直接的軍事對抗。

整體而言,特朗普的政策淡化了美國在全球事務中“面子”形象(美國主導地位)的維護,更多地表現出對國內經濟和實際利益的重視。

總體而言,雖然這些制裁和限制措施加劇了中美的經濟對抗,但在軍事領域,特朗普政府的態度相對溫和,主要避免了直接的軍事衝突或進一步加劇軍事對抗。這表明特朗普本質是爲了促使製造業迴流而非試圖打壓中國經濟。

在這種背景之下,中美的對峙將在經濟領域更趨白熱化而在政治軍事領域將大概率逐漸平復。

雖然中美經濟上的對抗風險會繼續累積,但這種制裁力度並不是沒有上限。

特朗普過去在執政期間對中國的制裁和施壓措施相對全面且覆蓋面廣,形成了較爲嚴密的政策框架。可以說,在他執政的四年間,美國對中國“該出的牌”已經大多出盡,爲之後的中美關係定下了較高的對抗基調。

特朗普在新任期內的對華政策面臨着一場“高風險與高代價”的平衡。如果他堅持進一步推動對華“脫鉤”,實施多種制裁來遏制中國的崛起,以確保美國在全球政治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以鞏固全球“面子”。然而,這種“面子”策略也帶來了兩大問題:

一是供應鏈壓力:對中國的制裁導致美國企業難以找到替代的低成本供應商,許多零部件和原材料不得不以更高價格從其他國家進口,這無疑會推高生產成本,增加通脹壓力,並引發美聯儲的政策調整壓力;

二是國際市場的反制裁:2018年,美國對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25%的關稅,中國隨即對價值34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徵收同樣的關稅,包括大豆、汽車和牛肉等[1]。這使得美國農民面臨更大的市場壓力,許多農民開始尋找其他出口市場,如巴西和阿根廷,以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在這種矛盾下,特朗普會怎麼選擇?

要“裡子”還是“面子”?

我們認爲,特朗普會傾向於選擇“裡子”(即美國經濟和勞動力市場的穩固性)爲核心。

儘管全球領導地位和霸權主義有助於美國的整體利益,但這些“面子”政策最終應爲“裡子”服務,即爲美國經濟和內部穩定帶來實際好處。當“面子”影響“裡子”時,特朗普應調整或放棄部分霸權政策,避免其對美國經濟的負面影響。

這種務實的取向契合特朗普的商人思維,儘管他可能會繼續對中國採取高壓政策,但他也清楚地意識到,過度的“脫鉤”會對美國經濟造成更大的損害。

中美貿易本質上是互利的。比如,2019年,對華出口創造了約120萬個就業機會,近20萬美國人受僱於在美中資企業[2]。此外,中國產品價格低廉,使美國消費價格平均下降1%-1.5%,爲每個美國家庭年均節省約850美元[3]。

然而,關稅增加了進口成本,推高了美國商品價格,導致製造企業成本上升,尤其是依賴中國供應鏈的企業難以找到同等性價比的替代品。此外,中國作爲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和出口國,若限制稀土出口,美國高科技產業(如電子、汽車、航空航天等)可能面臨原材料短缺,進一步增加生產成本並降低產能。

相對而言,貿易戰對中國影響較小。如2019年,中國對美出口有所減少,但同時擴大了對東盟、歐盟和非洲的出口,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對美出口的減少,最終實現了全球總出口的正增長。

(數據來源:Wind)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有理由認爲特朗普會要“裡子”而不是“面子”。

這種政策傾向也意味着,中美經濟聯繫可能不會完全切斷,尤其在貿易方面。他會保持一定的經濟往來,避免對美國自身利益造成太大影響。對中國來說,這將緩解出口壓力,尤其是在美國難以替代的商品上,從而爲中國出口留出空間,降低對國內經濟的衝擊。

這種緩解可能會體現在以下方面:

總體而言,即便特朗普再次上臺,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仍是可控的,特別是在國內政策的支持下,可以有效應對外部壓力。

“速效牌”和“長效牌”

我們可以從“眼前的招”和“長遠的棋”兩個角度來分析:

相比於哈里斯更溫和的貿易立場,特朗普的政策確實可能加劇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給中國的出口型企業帶來更大壓力。然而,這種外部壓力可能會迫使中國加大內需政策力度,進一步推動國內消費和產業升級,緩解外部市場依賴。

因此,在“速效牌”上,國內政府可能會爲了實現全年5%的GDP增長目標,推出一系列超預期的政策來刺激內需。市場普遍預期我們財政政策的支出將超過10萬億元,以推動經濟復甦和消費增長。

我們的“長效牌”則是“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拓展國際市場、深化國際合作的關鍵路徑。通過“一帶一路”推動區域經濟合作,增強整體經濟的抗風險能力[4]。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採取的是“實物本位”路徑[5],通過輸出工業產能換取礦產資源,實現了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中國將過剩的工業產能、基礎設施建設經驗和技術引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這些國家的礦產、能源等自然資源形成優勢互補,爲其提供了實質性的基礎設施改善和經濟發展機會,助推工業化進程和經濟多元化發展,同時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而對中國來說,中國龐大的工業產能正好尋找到了一片近乎空白的市場。

這和西方國家通過“美元資本”和中間人策略獲取非洲的礦產資源不同。西方模式多依賴資本輸出和金融控制,通過美元的全球主導地位,運用資本投資和金融槓桿獲得資源開採權,實際對基礎設施的支持和能力建設投入較少,發展中國家往往因此對西方資本產生過度依賴,甚至接受不平等條款。

相較之下,中國的“實物本位”更注重建設與實際投入,旨在合作中實現資源的直接交換,使“一帶一路”在全球資源整合上展現出可持續、互利共贏的特徵。

特別是在當前全球市場競爭並非完全自由、也非完全和平的背景下,疊加“信用本位”出現疲怠之勢,“實物本位”作爲更加穩定和直接的資源交換模式,可能帶來超出預期的效果。

總而言之,軍事領域,除非美國已決意在臺海採取軍事行動,否則當前看似緊張的政治軍事對峙,可能將在特朗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政策框架下逐步緩和。經濟領域,“一帶一路”的建設可以緩解美國貿易制裁帶來的出口壓力;中國推行的“實物本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美國對美元信用體系的焦慮。

所以說,短期內最大的利空因素是關稅壁壘的進一步加深,但經過一段陣痛後,這一過程可能會爲更大規模的市場工業化帶來機遇。

小結

迴歸到A股投資本身,美國大選雖可能帶來一定的市場情緒波動,但並非最核心的影響因素。

我們認爲,影響A股走勢的核心因素在於國內政策對經濟增長和市場流動性的調控力度。短期內,財政政策是否符合預期將是關鍵;而從中長期來看,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路徑也會間接影響A股市場。

美聯儲加息或緊縮貨幣政策通常會導致全球資金迴流美元資產,削弱對新興市場(包括中國)的投資熱情;而寬鬆政策則會增加外資流入A股的可能性。因此,美聯儲的政策動向會間接影響國內政策的操作空間,從而影響A股的整體走勢。

那麼,特朗普上臺,美聯儲會繼續降息嗎?這是影響A股走勢的關鍵。

如果特朗普上臺推動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減稅計劃,美聯儲可能在短期內維持降息週期,但隨着經濟增長動能恢復,通脹壓力的增加,降息週期可能縮短;若美國經濟復甦不均衡或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美聯儲可能會維持較長的低利率週期,直到就業恢復到政策目標水平。

當然,如果主要經濟體(如歐盟和日本)維持寬鬆政策,美聯儲也可能繼續降息,以避免美元過度走強削弱出口競爭力。

總而言之,若特朗普再次上臺,美聯儲的降息週期預計將持續1至2年,具體取決於通脹壓力、就業市場恢復速度和全球經濟穩定性。若通脹溫和且經濟復甦緩慢,降息週期可能延長,將爲我國貨幣政策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間;若通脹和就業恢復迅速,降息週期則可能提前結束,這對A股將構成利空。

資料參考:

[1]經濟參考網:《美方發動貿易戰 我方有決心有底氣應對》;

[2]商務部報告:《美對華出口爲美國創造了大量就業》;

[3]外交部網站:《美國對華認知中的謬誤和事實真相》;

[4]中國政府網:《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

[5]人文雜誌:《主動適應與制度創新:新中國初期的實物本位貨幣覈算體系》。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照,文內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