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和寶馬起訴歐盟,反對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徵關稅
據新華社報道,歐盟委員會(下稱“歐委會”)27日證實,特斯拉和寶馬已向歐盟法院提起訴訟,反對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徵關稅。
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奧洛夫·吉爾當天表示,歐盟注意到這些案件,將在法庭上作自我辯護。
此前,1月24日,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官微消息發佈中國機電商會就歐盟電動汽車法院訴訟事答記者問。
該消息顯示,2024年10月29日,歐委會發布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終裁公告,決定對原產於中國的電動汽車徵收爲期五年的最終反補貼稅。針對歐委會在本案調查中違反歐盟反補貼條例的錯誤做法和裁定,中國機電商會已代表授權企業向歐盟普通法院提交起訴書。
特斯拉和寶馬起訴歐盟
當地時間17日,歐盟法院網站上提交的一份文件顯示,特斯拉已聯合寶馬等方向歐盟法院提起訴訟,反對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徵收關稅。
這一挑戰也被視爲歐盟同特斯拉首席馬斯克(Elon Musk)之間衝突的一條“新戰線”。本月早些時候,歐盟加強了對馬斯克旗下社交媒體平臺X在內容審覈方面的調查。
去年10月,不顧各方反對,歐委會執意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徵爲期五年的反補貼稅。
此後,不少企業對歐委會在反補貼調查中對補貼的認定、計算方式以及補貼對歐盟單一市場造成損害等提出質疑。
根據歐委會的規定,反補貼稅於2024年10月31日起正式實施。歐盟對特斯拉在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徵收7.8%關稅,而寶馬在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則被徵收了20.7%的關稅。除此之外,歐盟還對所有進口汽車徵收10%的正常關稅。
據報道,寶馬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歐盟對電池電動汽車徵收關稅 “不會增強歐洲製造商的競爭力”,損害了活躍於全球的公司商業模式,限制了向歐洲客戶供應電動汽車,因此甚至會減緩交通領域的去碳化進程。
不過,該企業表示,仍對談判達成協議持開放態度。寶馬還重申了避免全球主要各方之間發生貿易衝突的重要性,因爲這種衝突往往會導致各方都成爲輸家。
歐盟法院的文件則顯示,歐盟普通法院的訴訟程序平均持續18個月,並且可以上訴。此外各方沒有提供案件的更多細節。
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反補貼稅的替代方案開展磋商
此次,寶馬還在聲明中表示,仍然認爲 “最好通過談判達成政治協議”,重要的是要避免最終只有輸家的貿易衝突。
在去年,歐盟已派員來華就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反補貼稅的替代方案開展磋商。對此,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11月2-7日,中歐技術團隊在北京進行了5輪磋商,就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案價格承諾方案的具體內容進行了深入交流,取得了一定進展。雙方約定將繼續以視頻或其他方式進行磋商。
商務部發言人表示,中方認爲,雙方在中國機電商會代表行業提交的價格承諾方案基礎上整體推進磋商,有利於維護互信,有利於加快達成共識,也有利於通過磋商解決分歧避免貿易摩擦升級。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巴黎索邦大學博士生導師趙永升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特朗普政府上臺後,可以看到歐盟方面的態度出現微妙變化,譬如可以參考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近期在達沃斯論壇上的相關發言。
據統計,馮德萊恩在講話中提到了14次中國,並且在提到電動汽車問題時,她解釋了歐洲採取防禦性貿易措施的原因,但也強調,願意繼續磋商。
馮德萊恩還表示,我們必須與中國進行建設性接觸,找到符合我們共同利益的解決方案。
她表示,“2025年是歐盟與中國建交50週年。我認爲這是一個機會,讓我們與中國接觸並加深關係,甚至在可能的情況下擴大我們的貿易和投資關係。”
“現在是本着公平和互惠的精神,尋求與中國建立更加平衡的關係的時候了。”她稱。
趙永升對記者表示,目前歐盟存在特朗普政府這一外在壓力,同時客觀上在人工智能等方面又落後於中美,從馮德萊恩提到“貿投關係”可以看到,這對於中歐關係而言是良好趨勢;同時,在新能源領域,美國決定再次退出《巴黎協定》,進而變相退出全球該領域競爭,中歐在此方面可以考慮合作。
近期,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威脅對歐盟加徵關稅,特朗普表示:“我們與歐盟有3500億美元逆差。他們對我們非常、非常糟糕,所以他們將被徵收關稅。”
28日,寶馬首席執行官齊普斯(Oliver Zipse)表示,將在本週提議歐盟將美國進口汽車的關稅從10%下調至2.5%,與美國目前的進口關稅保持一致。
他沒有詳細說明他提出的降低關稅的建議是否應適用於所有汽車進口。
梅賽德斯-奔馳首席執行官凱勒紐斯(Ola Kaellenius)本月也表示,歐盟應尋求與特朗普達成“大妥協”,以避免貿易戰。
據悉,歐委會將於1月30日邀請歐洲汽車製造商、供應商和工會就歐洲汽車業的未來舉行第一輪會談,在面對需求疲軟、成本高企和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競爭的情況下,歐洲汽車企業紛紛宣佈關閉工廠和大幅裁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