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研究院發佈大模型十大趨勢 走進“機器外腦”時代

人工智能迅速發展,大模型技術成爲賦能各行各業的關鍵。從算力底座、智力增強到人機協作,大模型正在重塑人類社會,成爲可依賴的“外腦”。

7月5日,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騰訊論壇上,騰訊研究院聯合上海交通大學、騰訊優圖實驗室、騰訊雲智能聯合發佈了《2024大模型十大趨勢——走進“機器外腦”時代》報告。

報告指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機器外腦”時代。海量GPU和新一代大模型的組合,使人工智能在三個方向——推理分析、創意生成、情緒智能上有了實質性的飛躍。這意味着AI第一次擁有了類人的交互能力,新一代AI正在成爲人類的“機器外腦”,提供智力外掛。

未來,隨着大模型與人機協作的深入,每個企業、每個人都有機會藉助AI外腦實現自己的創意,實現智力平權,而這一變革將爲社會各階層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基於上述技術發展的分析、以及騰訊在AI領域的實踐,報告從技術、應用、社會三個維度提煉出大模型十大關鍵趨勢,展示出大模型驅動的未來圖景。

(2024大模型十大趨勢)

“智力即服務”模式開啓 智力像電力一樣易被獲取

報告指出,大型語言模型(LLM)正引發一場革命性的變革,不僅大幅提升了機器的推理能力,而且正在重塑我們對於智能服務的認知,推動“智力即服務”(IQaaS)新模式的崛起。

LLM技術的核心在於其強大的推理能力,這是人工智能有別於傳統自動化工具的關鍵所在。通過深度學習技術,LLM能夠從海量數據中提煉知識,進行邏輯推導,並生成連貫、有見地的迴應。這種能力使得LLM在處理法律分析、市場研究、科學發現等知識密集型任務時遊刃有餘,成爲個人和企業的得力助手。

“智力即服務”未來將通過雲端平臺爲用戶提供靈活、高效的人工智能服務,與傳統的本地部署相比,智力即服務模式允許用戶根據實際需求快速調整資源,無需大量前期投資即可獲得專業的AI能力。企業和個人可以根據需要,選擇相應的LLM服務,如文本分析、情感分析、機器翻譯等。這些服務以需求包的形式被調用,輕鬆集成到現有的工作流程中,提高運行效率,優化決策過程,創造出新的商業價值。報告預測,智力將變成像電力一樣的公共服務,成爲推動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力量。

其次, LLM的推理能力也爲個人發展提供了巨大便利。無論是學術研究、創意寫作還是日常決策,人們都可以藉助LLM獲取深入的見解和建議。個體藉助大模型應用、通過與AI進行協作,能夠有效拓展能力邊界,在生活和工作場景中成爲一名擅長“人機協作”、充滿創意和效率的超級生產者。

報告預測,在不久的未來,社會將迎來一批全新的“超級生產者”。他們熟練掌握與AI協作的方式;具備跨學科和跨領域融合的思維;擅長建立和擁有個人品牌和網絡:擁有強大的個人品牌和廣泛的專業網絡;具有創新動力和能力;以及擁有技術倫理意識。

“情緒智能”打開人機陪伴市場 大模型提高機器人靈活性

隨着大模型時代的來臨,人機交互模式也在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伴隨流式語音識別、多模態AI和情感計算等技術突破,AI技術在滿足人類情感需求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報告指出,兼具情商(EQ)與智商(IQ)的大模型將在未來2—3年內打開人機陪伴市場,“情感外腦”會爲人們帶來更多的陪伴與慰藉。

例如,AI聊天機器人提供的心理諮詢服務,以其不間斷陪伴,爲需要幫助的人們提供了及時的情緒支持和專業建議。在兒童領域,智能玩具不僅陪伴孩子們成長,更通過情感交互,培養孩子們的情感認知和社交技能。未來人機陪伴市場將從以互動遊戲、興趣社區爲主的年輕人市場,進一步破圈到包括各年齡層的更廣泛用戶羣體。

另一方面,具身智能也在實現突破。機器人技術與大模型的結合,爲機器外腦提供了“軀體”。未來,人形機器人不僅能夠執行物理任務,還能夠與人類進行更加自然和直觀的交互,讓實體產品也擁有智慧大腦。

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依靠兩大技術支柱:運動控制與任務訓練。其中,大模型的應用,極大提高了機器人的學習效率和執行復雜任務的能力。這兩種技術的融合不僅推動了人形機器人的技術革新,也爲其在實際應用中的廣泛部署打開了可能。這也預示了人機共生的未來,人形機器人將在各行各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家庭服務到高風險的工業操作,都能見到它們高效、安全的身影。通過持續的技術革新和應用拓展,人形機器人未來將在提高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方面發揮關鍵影響,進一步融入人類的日常生活中,成爲不可或缺的助手及人工智能的終極載體。

產業應用加速 多模態大模型提升工業新質生產力

隨着GPT-4o, Gemini1.5 Pro,LLaVA1.6的發佈,基於Transformer架構和海量數據訓練的多模態大模型點燃AGI,其對文本、圖像等多模態輸入的支持和強大的理解能力也象徵着人工智能邁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新階段。

“產業實用”作爲大模型技術發展的重要指引,讓產業場景成爲了多模態大模型落地的關鍵抓手。其中,工業場景就是最佳實踐場地之一。據專業機構統計,2023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約40萬億元,而當前多模態大模型在應用中部署僅佔了8%,未來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間。

報告指出,隨着工業智能化的推進,大模型有望重構智能製造的系統,爲工業智能化提供新動力。例如,隨着高質量數據的積累,大模型的理解能力會大大提升,首先會在生產的各個環節得到大量的部署和應用。在多模態輸入的加持下,文本、圖像、語音等混合交互模式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智能化感知和交互也將重構整個製造管理體系,未來有望實現“智能感知,智能決策,智能執行”的全新智能化工廠。

人工智能迅速發展,大模型技術也正成爲賦能各行各業的關鍵。騰訊雲副總裁、騰訊雲智能負責人、優圖實驗室負責人吳運聲在白皮書序言中表示,從算力底座、智力增強到人機協作,大模型正在重塑人類社會,成爲我們可依賴的“外腦”。在這個過程中,騰訊雲會從數字新基建、數字新連接及場景新服務等維度入手,以長期主義心態,不斷夯實雲計算、大模型等產品技術能力,堅持以“全自研、高可用、強安全”的產品思路,去助力廣大用戶提效、去儘可能地降低技術使用門檻、加速AI模型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