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婚育補助 雲林催生奏效

雲林萬寶龍計劃今年和明年生育津貼加碼,原本父母其中1人在籍3個月即可申請,本月起在籍條件延長爲8個月。本報資料照片

今年上半年的人口統計出爐。今年是龍年,半年過去僅出生六點三八萬人,比起上一個龍年生出波段新高的近廿三萬人,十二年後的這一個龍年,竟然可能一口氣少了十萬新生兒,大減四成四,龍年效應不再。

這幾年爲了催生,政府不可謂不用力。衛福部號稱每年用在催生的預算高達一千億新臺幣。不過,從二○一七年賴總統還在擔任閣揆的時代,就開始寄託北歐派學者相信的公共托育政策,希望能成爲催生的萬靈丹。結果事實證明,公共托育補助一年一年加碼,新生兒數量卻一年比一年低,每年以平均減少八千名新生兒的速度下降中。可見公共托育,對願意生孩子的年輕人而言,可能有助於減少經濟壓力,卻無助於鼓勵年輕人願婚、肯生。

有趣的是,當全國各縣市出生人口幾乎都下降的同時,今年同期,雲林縣出生人口卻異軍突起。這個原來每年出生人口平均低於死亡人口三千人、難以與婚育聯想的農業大縣,今年硬生生推出「雲林萬寶龍」:只要戶籍在雲林,結婚生子在雲林,前三胎最高可領六萬元,第四胎甚至最高可以領十三萬元。

結果今年上半年與去年同期相比,雲林縣出生人口增加一六八%,粗出生率達八點二九%,均爲全國之冠,誰說提高生育補助沒有催生作用?

今年很可能生不到十三萬名新生兒,政府再不對婚育「包裹加碼」,思考從結婚基金下手,讓新婚的年輕人可申請一筆五十萬元的結婚貸款,且只要三年內生子或積極人工受孕者,即可不用歸還。爾後每生一胎,政府即予五十萬元生育補助。如此若一年結婚廿萬對,每對生二子共四十萬人,每年預算不過二千億臺幣;再加上托育補助,才能讓公共托育政策看到效果。

以政府誇口每年超徵四千億稅收的經濟成果而言,投資在人口,等於投資未來的經濟力與國防力,實在剛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