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體育署推多元運動 營造校園友善運動環境

體育署學校體育組組長蔡忠益(左起)、副署長洪志昌、競技運動組科長周德倫攜手呼籲各校營造校園友善運動環境。(陳筱琳攝)

運動場上不只有勝負,也有許多感人的故事,當腦麻學生完成校慶接力賽跑的最後一棒,「名次遇上團結」問題,班上同學放棄名次,選擇共同參與的畫面感動無數人,爲了讓學生在校內體育競賽不用再爲「名次與團結」的問題苦苦掙扎,體育署在新學期開始前提出新型態的校園體育活動,推動「多元運動、共融參與」營造校園友善運動環境。

「多元運動、共融參與」的推動首先從校內融合式體育課程開始,之後延伸到課間與社團的體育活動,再來透過地方體育主管會議,結合各縣市政府推動,讓學生享受運動過程的樂趣,最後體育署將優先補助實施推動共融式運動參與的學校與體育活動,在2月11日開始的新學期,體育署所推動新型態校園體育活動,希望擴大鼓勵身心障礙或體育弱勢的學生族羣,與一般生共同參與運動,讓融合式運動從校園體育課程出發,推動至班際與校際間的普及化運動。

體育署學校體育組組長蔡忠益表示,身心障礙或體育弱勢學生加入團隊體育競賽,勢必會影響團隊成績,如何讓賽事更加公平,也有做過相關討論,「例如大隊接力平常一隊是20人,假如隊中有身心障礙或體育弱勢學生,或許該班參賽人數減少到16人即可,透過人數縮減,或是缺少上肢、但下肢有力的學生,就改變接棒方式,適當地調整競賽方式,就能讓身心障礙或體育弱勢學生不至於成爲負擔。」

體育署提到,爲了培養學生規律運動習慣與強化體適能,除了鼓勵各縣市除了發展在地特色運動外,未來可再納入「融合式運動」,以2006年臺灣首支身障盲棒隊伍「戰神隊」爲例,透過調整競賽規則,包括不能短打、行動不便打者可指定代跑、起跑線調整位置等,讓身心障礙或不擅長運動的學生可以共同參與打棒球的樂趣。

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成就每一個孩子」的願景下,體育署呼籲各縣市在多元運動種類的設計,納入「共融式」的思維,讓各校在辦理普及化班際運動競賽時,彈性調整運動規則,鼓勵學生共融參與,讓「以學生爲主體及全人健康之教育方針,結合生活情境的整合性學習,確保人人蔘與身體活動」的基本理念得以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