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的尚好? 「鬼王」出書細數臺灣食品演進史
財團法人臺北糧食協進會執行長劉志偉,出版「懷舊黑心食品」一書,書中大量爬梳資料,細數臺灣食品演進史。圖爲1950年代,「鮮大王A字醬油」是1950年代少數安全合格的高級貨,1954年黑心醬油事件爆發後,市面上出現山寨品,鮮大王不得不在醬油瓶口貼「封口憑證」,保證顧客買到正品。圖/劉志偉提供
臺灣歷經了塑化劑、大統長基特級橄欖油遭檢舉添加銅葉綠素事件,還有強灌黑心豬油事件與頂新油案,食安事件頻傳,開始有人愛提「早年大家吃的東西都很天然」,沒有加工食品、沒有人工添加物,但實際上,早期各地充斥小作坊、小商家;也發生過加了防腐劑的醬油、壞罐頭、假奶粉等匪夷所思的食安事件。
財團法人臺北糧食協進會執行長、農業粉專「文青別鬼扯」版主、人稱「鬼王」的劉志偉,花了近5年時間考據、查證,出版「懷舊黑心食品」一書,書中大量爬梳資料,細數臺灣食品演進史。
劉志偉表示,考據的史料都是白紙黑字,包括當時的媒體報導、雜誌、報紙,但不做訪談,因爲經歷過當時事件的受訪者,依照年齡推算都已經70、80歲以上了,容易美化自己過去參與的角色,因此考據的史料來自官方敘述、官書,更爲公允。
劉志偉說,黑心食品從過去就黑心了,大家都愛提過去阿公阿媽的年代,吃的東西都很自然,沒有加工食品、更沒有人工添加物。那個年代都是農村小作坊、小商家,老闆與客人都熟識,所以不敢亂來;那個年代民心古樸,人人都很誠實。但是,其實阿公阿媽那個時代的黑心食品才叫第一名。
他表示,我們常會有一個迷思,總會認爲說新不如古,尤其是從2010年一連串食安事件爆發之後,開始很多人就不斷要求返普歸真,都會認爲過去的食品比較安全,不像現在食品有這麼多添加劑,或者說過去的人比較有良心,比較不會幹勾當,可是實際上,臺灣過去歷史上發生的食安事件不少,而且還蠻爆笑的。
他在書中舉例1954年爆發的黑心醬油事件,竟添加了工業用防腐劑水楊酸,這也恰恰是治療香港腳的藥物。劉志偉說,水楊酸需要長期食用與累積,纔會對人體器官造成嚴重傷害,間接讓政府重視市售食品抽檢的重要性,並且讓各領域的防腐劑使用有清楚規範。
劉志偉表示,「只談毒性、不談劑量是在耍流氓」,這本書只想讓讀者知道,食品到頭來是科技問題,因爲涉及到食品保存,不太可能說現在的保存技術沒有過去好,或者說我們現在用的東西都比過去差,希望讓大家重新認識,在黑心食品的發展歷史中,讓外界認識,其實人都一樣的,過去的人沒有比較善良,現在的人也沒有比較邪惡,到頭來,都需要體制法規規範,相信科學與管理,若沒有規範,各種食安事件都會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