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智航2023年預虧1.8億元 手術機器人商業化待突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坪 深圳報道

1月29日晚間,“手術機器人第一股”天智航(688277.SH)發佈了2023年年度業績預告,預計2023年年度實現營業收入2.1 億元左右,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34.45%左右,2023年年度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爲虧損1.8 億元左右,與上年同期相比持續增虧。

據天智航介紹,2023 年,公司在骨科手術機器人及配套產品、運營服務等方面持續開拓市場、加強客戶資源積累、持續開展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收入實現持續、多元化增長。

天智航此前披露的數據就顯示,2023年1月至9月,公司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累計開展的手術量超過16000例,較上年同期增幅超過70%。

截至2023年9月底,公司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已在180餘家醫院實現常規臨牀應用,累計開展手術數量已超5萬例,繼續佔據着國內市場主要份額。

不過,儘管收入和手術量快速增長,天智航的商業化依然面臨不小的壓力,2023年歸母淨利潤預計較2022年持續虧損擴大64.85%左右。

由於需要保持對市場營銷、研發等方面投入,天智航的銷售費用、研發費用持續增長。

此外,公司因實施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確認股份支付費用,致使期間費用增長約2500萬元左右;根據公司未來10年盈利情況測算可抵扣虧損額,衝減部分以前年度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導致所得稅費用較上年同期增長約5000萬元左右。

公告發布後,1月30日早盤,天智航股價下跌2.54%。

天智航的商業化困境,或是手術機器人產業面臨的共同難題。早前曾申報上市的鍵嘉醫療、思哲睿、術銳機器人等企業,均處於研發及商業化準備階段,核心產品尚未實現銷售。

據MedRobot統計,2016年至2023年12月25日,已有56個手術機器人產品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註冊申請,其中2023年獲批產品數量爲28個,國產產品爲20個。獲批後的手術機器人急需實現商業化。

然而,在市場人士看來,手術機器人商業化裝機面臨着入院週期長、市場教育和推廣較難、個人支付費用高等問題。

據瞭解,在患者手術的結算單中,手術機器人的開機費作爲新增項目單獨收取,開機費用從1萬元到4.5萬元不等,高於傳統手術費用。如果這部分費用完全由患者來承擔,即便是知曉手術機器人在臨牀中的好處,患者也可能不會選擇使用。

“目前國內手術機器人處在成長期、投入期,市場遠沒有成熟。而供給端不可能通過單一‘花錢’的手段去催熟市場。同時,機器人行業的競爭壁壘較高,以達芬奇機器人爲例,其芯片多爲一次性使用,而每次都需花費一萬多元。從整個醫院的投入產出比來說,達芬奇機器人的投入產出比較低,很多手術費用很高昂,可能達到幾十萬元,病人難以承受,而且手術機器人有固定的適用症,絕大多數疾病並不適合使用手術機器人,因此使用率可能也較低。”國內一名醫療器械營銷管理專家受訪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