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繩王"去世:他曾拿五金 把花繩跳到國慶典禮
陝西作家陳彥在長篇小說《裝臺》的後記裡提到,負責佈置演出場地的“裝臺人”用變幻的燈光爲舞臺鑄靈魂。
對於“中華繩王”胡安民來說,他用一生的努力打亮一盞追光燈,把花樣跳繩這項並不起眼的民族技藝與傳統體育項目引到了舞臺中央。如今這齣戲正要到高潮,“裝臺人”卻再也看不到了。
2020年12月31日,與病魔鬥爭了一整年的胡安民心臟病發去世,享年82歲。
胡安民在城牆下展示花繩技藝。
“中華繩王”“繩癡”“孩子王”,胡安民在世時有很多體育圈的外號,但歸根到底都與花繩有關。正是在他推動下,花樣跳繩躋身陝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他還把花繩跳到了新中國成立50週年慶典活動上,跳進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跳出了陝西、在世界舞臺上展示。
胡安民生長的地方,以及他籌辦的西安市跳繩協會,就位於西安城牆下的刁家村。沒錯,正是前段時間熱播劇《裝臺》裡刁大順一家的住處。
出生在跳繩世家的他,上學時就因爲跳繩的花樣多成爲學校名人。在20世紀90年代初退休後,胡安民將推廣花繩當作人生新的起點,把大量時間花在傳授跳繩技藝上,且從不收費用。
1994年,曾經擔任過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副主席的名宿王耀東聽說了胡安民的事蹟後,專門爲他手書“中華跳繩王”,激勵了胡安民更加全情投入到這項運動的推廣中去。
“繩到、眼到、心到,跳繩鍛鍊了身體內外、四肢、手腦的協調,我父親講跳繩可以‘醫腦’,其實是說這項有氧運動有助於大腦的訓練。”在2013年的一次採訪中,胡安民曾告訴記者,“跳繩費時少,室內室外都可以進行,有利於作爲學校運動大爲推廣。”
胡安民早年在西安市新城廣場展示跳繩技藝。
曾多次採訪過胡安民的《西安晚報》原體育部主任助理孫衛回憶,當時有很多從外地慕名而來的學員。胡安民爲了保持陣容穩定,把自己的住處騰出來給他們當宿舍,還經常自掏腰包給學員買吃買穿。“多年下來,老胡扔進跳繩事業上的錢算都算不清了。”孫衛說。
在1999年,長期致力於開班收徒的他,獲得了與學員一起赴京參加新中國成立50週年慶典活動的機會。“在天安門廣場上表演的感覺美得很。一輩子能在天安門廣場表演一次,我真的知足了。”他曾說。
儘管口中總是普通話與陝西關中方言夾雜,但並不妨礙胡安民用繩說話。截至2019年,他在各地先後舉辦了800多期跳繩培訓班,培養了14萬多名跳繩愛好者,展演、比賽1200多場次,榮獲十多項國家級各類獎項。
“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應該在我們這裡絕種”,這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前人的基礎上,他創新了跳繩時繩必從腳下過的傳統,創立了“前後打”以腳步的變化和過繩方式來完成各種跳法和各種花樣,並且將武術、舞蹈、雜技、體操等動作融匯到花樣跳繩中,創編了十二大類、上百種跳法。
胡安民和他的陝西花樣跳繩隊。
多年來,他將這些創新花樣與技術要領全部整理成跳繩教材,無償貢獻給了體育部門。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在2019年的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已年逾八旬、鬚髮皆白的胡安民成爲全部參賽選手的最高齡者,帶着兒子、孫女出現在花樣跳繩的賽場上。
“他第一次出場稍有失誤,下來就和隊員們分析原因。最後還是憑着一股勁兒把金牌拿下來了。”西安市跳繩協會會長楊曉波在回憶當時比賽場景時告訴記者,“比賽結束後老胡還說,只要他身體硬朗,就一定會繼續參加下屆運動會。”
可惜這個願望最終沒能完成,他連續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數字也停留在了6次,並拿到其中的5枚金牌。
同樣留下遺憾的,還有他沒能等到全國運動會在家門口舉行。
楊曉波回憶,胡安民在去世前幾天身體狀況已極度不佳,只能通過家人聯繫到他,溝通近期跳繩運動的推廣狀況,以及一個800人跳繩方陣出現在第十四屆全運會表演上的計劃。
“他對跳繩一生如此癡迷,把全部心血投入了進去。他能夠爲跳繩做的一切,都做到了。”楊曉波說。
胡安民早年間在表演花樣跳繩。
過去在沒有比賽和表演任務的時候,胡安民就像個普通的陝西“老漢”一樣經常穿件坎肩手持茶杯,搬一把馬紮坐在家門口的人行道邊,看人來車往。
從他身邊走過的人可能不會知道,這位傳統體育的推廣者,是怎樣用一根跳繩,踐行了自己的信念堅守。
“無論辦學還是‘申遺’,我都是想讓更多人、特別是青少年參與這項國粹,用中國最傳統方式,讓民族的下一代都能身體健康。”他說。
《裝臺》的後記中寫道:“要爲舞臺鑄造靈魂談何容易,那層層疊疊、起起落落的神秘光斑、魔幻魅影,就需要大量的光源去支撐。”
胡安民執掌的燈光落了,卻留下燦爛星光,那是更多的跳繩參與者和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