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很好吃》第三季,用“時下觀照力”解碼美食節目生命力

美食類內容在國內文化娛樂類節目中一直佔有一席之地,更誕生過無數熱門佳作。但近年來越來越難見到相關領域再出爆款,內容過度飽和、市場鈍感明顯、新IP難出頭的現狀,正倒逼內容行業,爲美食題材找到新的市場興奮點。

剛剛收官的《聽說很好吃》第三季給出了一種思路。

在節目中,每期會有若干明星嘉賓帶來提案,由大廚團隊以美食創意“搶單”製作,其帶來的創意美食有機會入選“星級菜單”。本季最後一期節目中,一項提案是製作“初冬時節的禦寒美食”,伴隨着本週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普遍降溫,這個選題顯得格外應景,有高贊評論稱:“穿棉襖的第一週,就有人惦記給我暖胃,好幸福。”

不難看到《聽說很好吃》第三季的不同:當屏幕裡的所見連接生活裡的所感,節目正在以更強的“時下觀照力”打通觀衆真實的生活與情感,在該系列始終強調美食關聯現實的基礎上,以創新的“三步走”進一步實現與觀衆的“零距離”。

《聽說很好吃》第三季製片人、總導演孫競表示:“我們希望讓觀衆在美食的色香味之外,找到另外一個維度的貼近性,而這來源於美食節目社會性、貼近性的底層邏輯。”

走近情感:以“時下觀照力”拉近與觀衆距離

第三季節目試圖結合更多生活維度。這可以理解爲節目走近觀衆的“第一步”,打開更多話題空間,爲美食節目的差異化和生命力求解。

“因爲美食節目的問題就是大家吃不到,距離感會非常強,所以我們這一季依然堅持要想辦法拉近和觀衆的距離,除了看得到、吃得到,還要拉近情感之間的距離。”執行總導演張宇介紹。

執行總導演鄭也納從行業角度做了補充:“現在的綜藝也要在各網絡平臺分發,客觀上需要做到每期節目有三到五個話題點。”比如這一季節目就有減壓、多巴胺美食、美拉德反應等高熱話題,做了開學和亞運等特輯,還有《上錯花轎嫁對郎》的聯動等等,以觀衆熟悉有共鳴的內容勾連情感、喚醒共情。

這種理念進一步反映在節目形式上。

《聽說很好吃》第三季有多期特輯,在開學、亞運、中秋等節點爲觀衆帶來定製話題和美食;節目組也格外關注選題角度,真正切中觀衆的情感共鳴。

比如中秋特輯,爲身在外地的年輕人帶來一道“治癒打工人的中秋家常菜”,製作全家福、紅蟳米糕等家鄉口味;迎亞運特輯也會結合“運動員怎麼吃”的話題讓選題更接地氣,串聯起一代代運動健兒爲國爭光背後的汗水、淚水,也更好地展示杭州舉辦亞運會的用心準備和綜合實力。

具體到每期的形式設計,如創意秀在延續形式多樣化、輕鬆基調的基礎上,也對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結合更多話題點和共情點;“創意秀二選一”也是今年的一大創新,增加多位嘉賓的競爭環節,不但是從長綜邏輯實現可看性的提升,也以更多話題空間讓觀衆獲得了追看的動力。

在內容與形式上拉近與觀衆的情感距離,對節目組提出了能力上的高要求,可以歸納爲一種對時下潮流的“觀照力”。這需要節目組做好功課。

除了保持對社交平臺話題的關注,更要在思路上完成話題與美食的搭橋,張宇表示,“我們會希望團隊不要只關注當下什麼吃的最火,不要只聚焦美食,吃只是一個引子,核心是通過吃,我們的節目可以輻射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情感是《聽說很好吃》第三季走近觀衆的“第一步”,當節目着力提升整體的可看性,也進一步帶動觀衆對美食節目信息量的認知,通過極具“時下性”的節目敘事,完成對美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走近感官:以情感交互升級味覺“通感”

除了在情感上拉近距離,節目依然充分展示着美食的感官吸引力,這是三季以來的特色和優勢,也是節目走向觀衆的、更堅實的“第二步”。

在這方面,節目要解決一個美食節目的常見問題,即如何將視覺轉化爲“味覺”,完成觀衆的“通感”,依託思路與形式上的創新,進一步實現“通感”的升級。

“我們會注意菜品的比重,每期會有難度較大的菜品,也要有接地氣的菜品抓住觀衆的心。太脫離羣衆也就脫離了美食的意義。”鄭也納表示。

節目裡還有不少菜品是在思路和口味上做創新,比如戴廣坦結合上海鍋貼和東北小雞燉蘑菇的“國民鍋貼”;還有中秋特輯的湖南家常菜全家福,嘉賓吉娜更直接表示會給郎朗做着吃。

而這些菜品的創新並不容易,每期節目菜品的研發主題,一般會提前一週給到廚師團隊。對創新一道菜品而言,這個時間其實不算充分,大部分餐廳的創新週期都要長得多,而節目裡的廚師團隊每週要推出數道菜品。

完成這些不可能任務的大廚,無一不是經過篩選、業務能力國內一流;每期的四位大廚也會按類別分開,比如郭科大廚擅長海鮮和粵菜,而程鬱大廚是杭幫菜,還有擅長湘菜的彭華強、滇菜的蘇啓勝、北方創新菜的張志成以及東西方結合的戴廣坦等等,讓每期節目的菜品呈現更加豐富。

“廚師是我們節目的催化劑,因爲你會發現每期節目裡,所有人的情緒是隨着菜而調動的,一旦某個廚師呈現出來的菜的創意,或者說味道足夠驚豔所有人,那麼大家的情緒都會被調到頂點。”張宇如是說。

創新性之外,《聽說很好吃》第三季還強調菜品的親切感和可操作性,實現對美食的更多層次的打通。

走近生活:以更多元場景突破時空侷限

走近觀衆的“第三步”,邁到了節目內容之外。

《聽說很好吃》第三季節目熱搜遠超上一季,實現了熱度上的重大提升。此外,節目於世界糧食日發佈的“吃多吃少,光盤正好”公益宣傳片,聯合微公益在Z視介、微博同步發起“我是光盤俠”公益挑戰賽,獲得了人民日報客戶端轉發點贊。

最後一期節目的提案,來自Z視介和微博共同發起的“《聽說很好吃》收官創意提案你來定”活動。這種交互式的關係在媒體融合的當下並不少見,而美食成爲激活觀衆興趣的催化劑。

以節目內容爲核心,打通更多線上線下場景,串聯起更多話題空間和體驗渠道,讓觀衆進一步參與到節目當中,這是節目突破屏幕的“第三步”。

比如節目伊始,就曾發起過“舌尖MBTI”測試,製造了高熱度。據統計,“舌尖MBTI”召集了30萬網友在線測試,他們測試的結果也作爲選題被帶到了節目裡。

而在線下,“看得到也吃得到”是《聽說很好吃》的一大亮點,最終入選節目“星級菜單”的菜品會在線下實體餐廳上線,讓觀衆在真實生活裡也能“吃得到”。

“跟線下餐廳聯動一直是我們節目堅持的一個初心。這一季我們也特別和大廚們溝通,儘量推出一些線下餐廳可以復刻出來的菜,在餐廳裡面吃到的味道要跟節目裡的味道是一樣的。”張宇表示。

這些動作打通了節目和年輕受衆的交互通道,成爲實現“零距離”的“第三步”,也是最後一步,形成觀看體驗的閉環。相較於過往的美食節目,《聽說很好吃》第三季激活了多元維度的承載容量,也讓美食類節目擁有了更多可能性。

反過來看,這種空間感也得益於美食賽道本身的生命力。

孫競表示:“這一季節目的觀感非常流暢,是基於美食節目的底層邏輯。之前美食綜藝沒有定式,專業類的偏冷、遊戲類的偏鬧,而《聽說很好吃》第三季的探索,或許找到了在美食節目領域,節目與嘉賓表達的一種匹配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