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理念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原標題:通識教育理念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通識教育是一種不分學科的、全方面的教育,其中心思想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隨着人類文明的進步和教育形勢的變化,通識教育的內涵也在發展中豐富,並逐步得到完善,其追求的教育目標,既關注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包括對學生道德、情感和生活等方面的培育。大學英語教學作爲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在通識教育理念下,可通過創新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通識教育理念下,大學英語教學應以學生爲中心,服務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思辨能力,同時還應在其他一些方面作出更多積極探索。
注重語言練習,提高綜合素養
大學英語教學對學生視、聽、說、讀、寫、譯等能力提出較高要求,注重通過大量練習幫助學生夯實英語基礎、增強語言技能,從側面反映出傳統英語教學對英語語言工具價值的重視,在教學目標層面具有明顯的實用性導向。而通識教育理念強調重視學生主體,要求迴歸教育本質,幫助學生實現個人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即重視通過全方位的教育助力學生獲得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及高水平的思想道德修養。在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學既要保證穩步提升學生語言應用技能,也要關注學生成長髮展,在教學實踐中注重語言練習,不斷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其一,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和思考能力,通過創設沉浸式學習環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潛能。教師可積極使用信息技術,契合大學生學習習慣,在高校範圍內設置符合英語教學實際的沉浸式教學環境,還可以人工智能增加教學環境的科技感,以數字技術打造虛擬真實的英語教學空間,便利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直接感知英語語言環境,也在互動式體驗中培養大學生英語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從而全方位提升英語教學效果。其二,教師應積極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幫助學生將英語作爲學習的途徑和渠道,而非學習的目標和宗旨。換言之,學生對語言的綜合運用是通過涉獵不同學科、獲取綜合知識來實現的,而非侷限於英語學習本身。基於此,學生既無需掌握高超的語言技巧,也無需深刻理解其他學科內容,而是依託英語語言對人文、社科、理工等學科知識的廣泛涉獵,實現綜合素養的提升。其三,教師應適度降低此類課程難度,避免由於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面臨過多阻礙而使得積極性與自信心較差,與此同時,教師應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思考,使學生不再爲“學習什麼、思考什麼”糾結,而是明確瞭解在英語學習中如何學習、思考,引導學生實現從獨立學習到獨立思考的過渡與發展。
堅持以人爲本,給予選擇權利
通識教育理念強調以人爲本,要求以學生爲中心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重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並突出對道德培育、價值引領的關注。通識教育理念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應當給予學生適度的自主選擇權利,使學生能夠在相對寬鬆自由的學習環境下做學習的主導者和管理者。現階段,高校人文教育主要由通識類選修課程承擔,屬於一種與專業學習、學科學習聯繫較弱且相對鬆散的教育模式,加之學生對此類課程重視程度不高,使得教育效果較爲有限。而通識教育理念下的大學英語教學便需要重點強化學科教學、專業教學與人文教育之間的聯繫。爲此,高校可根據自身辦學條件開設兼具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的英語課程,或採用模塊化授課模式,圍繞文學、哲學、歷史、社會等社科方向推出主題課程,由學生根據自身英語基礎和學習興趣選擇合適的課程和主題,更好貫徹落實以學生爲中心的理念。當然,爲學生賦予自主選擇權利要以保證教學秩序爲前提。一方面,高校與教師在推出課程及主題教學過程中應廣泛徵求學生意見,尤其需要了解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所在與主要需求,從而使課程供給更具針對性和適應性,避免盲目開發課程導致教育資源浪費。另一方面,不同英語課程和教學主題應當具有相同的教學標準和評價模式,在教育目標、教學效果等方面達成一致,使學生在自由選擇學習課程的同時,能夠享受均等、公平的教育服務。此外,大學生主體應意識到自身在英語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轉變傳統理念,自覺參與英語教師組織的各類英語教學活動,在英語理論課程、英語技能實踐中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主動接受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並與教師積極互動、合作探討,更深入地理解英語語言知識、更全面地掌握英語實踐技能,助力個人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潛能
通識教育理念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體的思想和行爲,並肯定知識與教育的價值,力求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基於通識教育理念,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需通過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激發學生潛能。比如圍繞“說”這一能力培養,傳統英語教學設計多以小組會話、英語演講爲主,形式固定單一,學生自我表達空間有限。在通識教育理念下,其一,教師可以設計配音活動,由學生自行組隊,自由選擇文學名著、經典影片中的語言片段,以個人喜歡的形式錄製成配音作品。其二,教師可以組織英語脫口秀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既可以選定生態、文化、科技、影視等不同表達主題,也可以設計學生、父母、演員等身份角色,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闡述話題、探討問題。其三,教師可以組織英語戲劇表演活動,藉助飽滿的情感、豐富的肢體語言還原戲劇作品。其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魅力中國”爲主題,共同組織設計當代中國關鍵詞解讀、傳統文化展示、美麗中國短視頻製作等活動,通過翻譯比較,切實提升學生母語理解能力和傳統文化素養。其五,教師可以圍繞“寫”這一能力培養,設置豐富多樣的英語寫作主題實踐活動,配備專門的教師指導,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開展英語寫作比賽,強化其英語寫作技能。總之,通識教育理念下的英語教學應爲學生提供更多展示機會,無需過度在意學生的觀點是否深刻、表演是否出色,只需使學生能夠藉助英語語言充分釋放想象力、創造力,將英語課堂打造爲學生可以盡情展現風采的良好舞臺,促使英語教學朝着培養複合型國際化人才的目標前進。
培養思辨能力,助力學生成長
在現代教育環境下,通識教育理念對豐富學生知識儲備、幫助學生培養思辨能力、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提出了一定要求。因此,通識教育理念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需要注重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助力學生快速進步成長。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出發培養學生思辨能力。一方面,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英語學習的任務並非簡單地掌握語法和課文,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語法和課文了解更多知識,獲得更全面、更深刻的成長。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善於總結,及時發現並解決英語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並積極轉變教育教學觀念,隨時做好接受和迴應學生質疑的準備。另一方面,教師應爲學生學習過程注入理性力量。英語是當今世界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等活動中廣泛使用的語言,是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溝通工具,也是傳播人類文明成果的載體之一,對中國走向世界、世界瞭解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作用。學習和運用英語有助於學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較文化異同,教師應引導學生秉持自信開放、包容審慎的態度積極應對各類問題,理性看待中外文化差異,汲取他國文化精華,逐步形成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意識和能力,學會客觀、理性看待世界,樹立國際視野,涵養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爲學生終身學習、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奠定基礎。
《禮記·中庸》有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習既要廣泛涉獵、認真思考,也要形成清晰判斷力,並在實踐中高效運用習得的知識。大學英語教學注重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無疑是正確的,同時,也應當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以實現全面提升學生素質的目標。
(李琨,作者系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講師)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