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擬50億元控股潤陽股份 曾在“雙反”時逆勢收購合肥賽維

本報記者 張英英 吳可仲 北京報道

在光伏行業低谷期,市場再現重大併購案。

8月13日,光伏巨頭通威股份(600438.SH)發佈公告稱,其與潤陽股份、上海悅達新實業集團新能源有限公司等潤陽股份相關股東、江蘇悅達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悅達集團”)簽訂《增資意向協議》(以下簡稱“協議”)。根據協議,爲優化潤陽股份資本結構,滿足生產經營需要,悅達集團對潤陽股份進行現金增資10億元;在通威股份完成對潤陽股份盡職調查以及審計、評估工作,並與各方達成正式增資具體方案後,以自有或自籌資金向潤陽股份現金增資,同時現金收購悅達集團前述增資10億元取得的潤陽股份股權,合計取得潤陽股份不低於51%的股權。

按照公告,前述交易總計金額不超過50億元,交易完成後潤陽股份將成爲通威股份的控股子公司。

關於上述交易計劃,通威股份方面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暫無信息透露。

作爲收購標的,潤陽股份成立於2013年,是一家以高效太陽能電池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爲主,同時涉足工業硅、多晶硅、硅片、組件及光伏電站業務的企業。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爲陶龍忠,持股40.28%。

目前,潤陽股份已建立5.5萬噸工業硅、13萬噸多晶硅、7GW拉晶、10GW切片、57GW太陽能電池和13GW組件產能,並適當佈局部分光伏電站業務,形成了自上游工業硅到終端光伏電站完整的產業鏈。

2020年至2022年,潤陽股份連續3年電池出貨排名全球前三,2023年依然保持電池出貨全球前五。但記者注意到,第三方諮詢機構InfoLink Consulting發佈2024年上半年全球光伏電池出貨排名榜單中,潤陽股份已經被擠出全球前五。

根據此前潤陽股份遞交的招股書,公司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爲220.38億元和20.57億元。 截至2022年,潤陽股份資產總計216.40億元,負債率79.17%(合併口徑)。

過去一年來,光伏行業由於供需錯配,競爭加劇,導致產品價格下降,幾乎產業鏈各個環節都陷入了虧損困境。不僅如此,光伏行業內開工率下降、停產、裁員、項目終止等負面消息接連不斷。此外,光伏領域的巨頭還舉起專利大棒向國內同行揮去。

在此背景下,2024年6月,潤陽股份也被曝出潤陽雲南基地裁員的消息。不僅如此,潤陽股份在美相關公司被天合光能(688599.SH)起訴專利侵權。此外,潤陽股份還因註冊批文到期未能發行上市。

對於上述裁員和專利糾紛等問題,截至發稿,潤陽股份方面未向記者作出迴應。

在通威股份方面看來,潤陽股份除了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外,其在生產成本、產品品質、品牌價值等方面具備差異化競爭優勢,並在美國、泰國、越南等部分海外市場建設了富有競爭力的產能,能夠滿足海外市場溯源要求。

通威股份方面表示:“本次交易將有利於充分發揮公司與潤陽股份的產業鏈協同效應,進一步鞏固公司在高純晶硅、高效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等核心環節的市場佔有率,並有效補充公司海外產能佈局,幫助公司拓寬海外高溢價市場的銷售渠道,提升全球綜合競爭力,符合公司‘打造世界級清潔能源運營商’的長期戰略目標。”

值得關注的是,綜合當前國內市場和貿易壁壘因素,光伏企業走向全球化已然是大勢所趨,不只是“全球賣”,還包括“全球造”。

不難看到,在過去一年裡,光伏行業裡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等主產業鏈以及光伏支架、膠膜等輔材企業紛紛出海設廠。

很長一段時間內,通威股份一直是全球光伏電池和多晶硅龍頭。在垂直一體化潮流之下,2022年8月,通威股份也開始發力光伏組件環節,並直奔全球出貨第五的地位。如今,在國際貿易壁壘影響下,通威股份進一步開拓海外產能和渠道。

一位接近通威股份的人士向記者表示,除了海外市場的優勢,潤陽股份的綜合實力是通威股份看重的,其產業鏈也比較全。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次光伏危機都伴隨着併購交易。而通威股份也扮演着“獵手”的角色。

2012年,光伏行業遭遇歐美“雙反”危機,整個行業也陷入低谷。彼時,昔日光伏大佬彭小峰旗下電池片企業——合肥賽維陷入停產狀態,瀕臨破產。經過考察,通威股份於2013年9月併購合肥賽維100%股權,這也助力通威股份連續數年位居全球光伏電池第一的地位。

如今,通威股份的此次併購交易是否再次成爲經典案例,有待進一步觀察。通威股份方面也提醒,本次交易尚需推進盡職調查、審計、評估等相關工作,具體交易細則仍待進一步磋商,存在重大不確定性。並且,本次交易事項尚需國家有關監管部門審覈批准。

(編輯:董曙光 審覈:吳可仲 校對:張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