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賢化身「能源傳道士」!用電3大重點 估2030年再增200億度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圖/記者楊絡懸攝)

記者楊絡懸/臺北報導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31日表示,不排斥任何對降低碳排有幫助的能源選項,他也會像「傳道士」一樣不斷傳播防止地球暖化的福音,此外,他也估計,到了2030年,臺灣用電量排序,將是晶片製造、電動車、AI資料運算中心,「還會再增加200億度的用電。」

「面對如何擺脫地球暖化的威脅,我們應該要敞開心胸,不要排斥任何防止地球暖化有幫助的能源選項。」童子賢表示,能源妥當包含穩定供應、取得成本和流程都是順暢,他知道臺灣有一些可敬的科學家及研究人員正在發展地熱與海洋潮汐發電,他也向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建議,「不放棄減少探排的能源選項。」

也就是說,在減少探排的同時,又能提高臺灣能源的自主性,是最好的結果。童子賢舉例,像是臺灣地熱、潮汐發電,不用依賴進口,而可以有穩定的能源,另外也有幾個項目如氫能(綠氫、褐氫)都還在研究階段,都不該去排斥任何的可能性,以免失去減碳的意義。

童子賢強調,不論是哪一項能源計劃發展,都是瞄準「不排碳發電」概念。他日前在政府部會首長的研習也談到產業與石油的關聯,尤其石油1973年曾經一度大漲價,造成全球經濟沉重打擊,如今重要性沒那麼風光,「電力」重要性相對提高,因爲石油多在25%車用動能燃燒,而這些車即將轉變成電動車,並不再大量排碳。

「核電、綠電不怎麼排碳,生質燃料稍微排碳一點,但不比傳統石油多,這些都是現代文明電力的能源選項。」童子賢表示,全世界每年消耗29.95兆度電,接近30兆度,如果以每一度電0.2美元計算,這些能源選項目前產值估計約6兆美元,比石油高2倍。

話鋒一轉,談到AI發展,童子賢說,全世界不會每個國家都AI爆發,只是剛好臺灣處在AI發展的核心地位,尤其AI耗盡很多計算能量,因此大家都來找臺積電(2330)製造先進製程晶片,像是5奈米、3奈米制程,用於AI上不但用電節省,也不會過熱,「晶片成爲現代的戰略物資,已經取代石油了。」

童子賢表示,由此可見,臺灣用電可能會是全世界最突顯在AI產業用電需求的成長,包括晶片製造、電路板、整機整櫃伺服器等,幾乎都是臺灣核心製造;其次是燃油車轉換電動車的電量,此外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CSP)來臺設立資料運算中心,這些都將成爲用電的規模,「預估2030年前後,還會再增加200億度的用電。」

他也進一步說明,市場推估AI用電增加後不會超過全世界用電的2%,尤其2%已經很可怕了,全臺灣的用電佔全世界的0.75%至0.8%左右,如果說AI就要用到全世界的2%,那大概是全臺灣用電量的2.3倍至2.5倍,但這是國家進步的象徵,不需要害怕AI及電動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