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民衆不敢投資不敢花錢 陸鼓勵消費帶動復甦太不靠譜
歷經3年嚴格封控後,大陸民衆對未來經濟的信心大受打擊,大部份人不敢投資也不敢花錢,如此要推動經濟復甦有極大的難度。(圖/Shutterstock)
中國官方與媒體近期不斷營造經濟復甦氣氛,邀請了多位消費商品跨國企業的CEO前往中國訪問,並公佈中國民衆存款爆增至歷史新高的統計數據,很明顯地暗示這一波新冠疫情後的經濟復甦將是由快速、大量的消費來帶動GDP成長。這一系列鼓吹消費的措施是否能獲得企業與消費者的迴應頗有疑問,畢竟存款爆增是因爲民衆不敢投資、也不敢花錢,拿存款暴增來引導消費以帶動經濟成長的設想恐怕經不起考驗。
經濟學上稱GDP的三駕馬車包括「投資、消費、出口」,而在亞洲社會的習慣上,消費又往往是其中最弱的一環,尤以華人爲甚。期待用消費來帶動GDP成長,可以說是最不符合現實的策略。但是中共官方選擇消費爲政策主軸,顯然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疫情封控期間供應鏈混亂,出口受到嚴重影響,不料解除封控後,出口訂單已經找不回來了。(圖/新華社)
據大陸央行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到2022年12月底末中國民間存款超過120兆元人民幣(約合臺幣530兆元),大約是目前大陸A股總市值的1.33倍,較前一年增長17.4%,增幅相當驚人。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估計,疫情封控期間,中國家庭囤積大量現金,推動中國家庭2022年儲蓄率上升至33%的多年來最高點,比2019年疫情前的趨勢水平高出3個百分點。
衆所周知,過去20多年來,大陸略有積蓄的民衆都極熱衷於使用高槓杆方式理財,方式最普遍的就是投資房地產,以及股票與各種理財商品。疫情爆發前股市受到政府嚴控,房地產則是頻頻爆雷,房地產業出現罕見的停滯狀態。疫情爆發後社會與經濟活動停滯,尤其2022年長時間嚴格封控,整個社會近乎癱瘓。3年下來民衆變得不敢投資,同時爲因應更多難以預料的狀況,改採增加儲蓄策略,準備應對難以預料的變局─包括盛傳一時的臺海戰爭。至於企業投資更因疫情被打亂,這段時間大陸民間企業不討論投資,只討論如何撐下去,以及何時關廠。
要提高民衆消費意願必須有收入增長和穩定就業的條件,而這兩者的復甦速度都會較爲緩慢。(圖/中新社)
大陸企業在疫情期間的困局當然也反映在出口上,受到全球與大陸供應鏈混亂以及與西方國家間的戰略競爭,出口額大幅滑落。在疫情封控期間努力硬撐的企業還期待解封后能快速恢復,但統計數據顯示,在開放後的12月與1月可能還有春節因素影響,直到春節過後才領略到去年失的訂單已經一去不復返,即便地方政府組織招商團親自到國外搶單,也同樣鎩羽而歸。
大陸房地產爛尾太多,民衆對房地產的信心恐怕難以很快恢復。(圖/路透)
既然投資與出口都無法在短期內振作,只能將經濟復甦寄託在民衆的消費上。有些經濟分析師認爲結束疫情封控本身就能提振消費,尤其是服務業,春節期間也確實有高達8%的成長。但這種因解封而形成的消費衝動難以持久,籠罩在民間的經濟衰退與失業焦慮會讓更多人努力增加儲蓄、減少支出。
榮鼎集團(Rhodium)的研究指出,中國家庭去年累積的新存款中,很大部分被鎖定在3至5年期的存款工具中,不像短期存款那 容易轉化爲消費。瑞銀經濟學家也表示,中國政府沒有像西方國家一樣在疫情期間對民衆發放支票與現金,因此大陸民衆可能要一段相當的時間,而且要眼見經濟確有復甦的跡象,纔可能開始放心消費。一般與消費意願更相關的是收入增長和就業市場,而這兩者的復甦速度都會較爲緩慢。
要解決疫情後經濟復甦的問題,最後恐怕還是得像美國一樣再次超量發行貨幣才能解決。(圖/Shutterstock)
目前情況下要恢復消費信心,在全球經濟衰退陰影下比較難從增加出口着手,比較有可能的是擴大投資、增加內部需求,如此又得回到過去提振經濟的老路上:做多房地產與擴大基礎建設。到處爛尾的房地產是不是救得起來有不少疑問,而要擴大基礎建設也會遇上目前地方財政枯竭的問題,解決之道恐怕得像2008金融危機一樣使用貨幣量化寬鬆政策,但如此一來就得跟西方國家一樣,用承受較高通貨膨脹與貨幣貶值的風險來穩住經濟成長。除了這個終極招式,即將在3月上任的新一屆政府手中並沒有太多的工具可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