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高燒40℃!大連母女雙雙確診,原因竟然藏在家裡……

日前,大連一對母女相繼出現了高熱、肺炎症狀,母親還因呼吸衰竭進入ICU病房搶救。醫生檢測發現,原因竟然藏在家裡……

患者女兒同時患有肺炎

原因竟和鸚鵡有關

近日,大連市公共衛生臨牀中心收治了一名丙肝肝硬化、肝癌患者。患者住院期間連續五日高燒不退,最高體溫達40℃,病因不明,抗感染治療效果欠佳,後因呼吸困難轉入ICU病房。新冠病毒、甲乙流病毒感染檢測,都爲陰性。胸部CT檢查,提示雙肺大面積炎症伴胸腔積液。

是什麼原因導致患者出現如此嚴重的症狀?大連市公共衛生臨牀中心ICU負責主治醫師、主任醫師周暘在和家屬進一步詢問病史時瞭解到,患者的女兒10天前因“肺炎”在其他醫院接受治療,目前還未出院。兩人相繼出現肺部感染,周暘對此產生了警覺,通過電話與患者的女兒詳細溝通,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原來,患者家中飼養了一對鸚鵡,不久前其中一隻鸚鵡突然死亡,家人草草處理了屍體,且未進行徹底的消毒措施。

是否可能是鸚鵡熱?雖然臨牀上較爲罕見,但不能忽視這種可能性。爲了儘快明確病因,周暘在與家屬充分溝通後,爲患者進行了支氣管鏡檢查,並留取肺泡灌洗液進行高通量測序(NGS)檢測。

大連市公共衛生臨牀中心第一時間組織多學科會診,認爲患者影像學檢查具有一定特點,鸚鵡熱可能性極大,結合患者的流行病學史,ICU團隊當即啓動了針對鸚鵡熱衣原體的特殊抗感染治療。兩天後高通量測序結果證實爲鸚鵡熱衣原體感染。

什麼是鸚鵡熱?

190餘種鳥類和家禽

均可爲傳染源

鸚鵡熱是一種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的傳染病,人與禽類共同感染,近年來漸漸增多。該病最早在飼養鸚鵡的人羣中發現,因此得名“鸚鵡熱”。但實際上,除了鸚鵡,諸如鴨、火雞等多種鳥類都可能感染這種病原體,因此鸚鵡熱也被稱爲“鳥熱”。

包括帶菌或發病的鳥類或家禽、含菌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所污染的環境、羽毛及塵埃,飼養的外觀健康但卻排菌的鸚鵡、金絲雀等鳥類。海鷗、鴿子、紅雀、蒼鷺、雞、鴨等190餘種鳥類和家禽可傳播此病。

人羣普遍易感

且抵抗能力弱

鸚鵡熱傳播途徑較多,可通過呼吸道以空氣或氣溶膠形式感染人類,也可通過排泄物感染人類皮膚、黏膜和消化道。人羣普遍易感,發病後免疫短暫且不完全,抗體與保護性免疫無關,與疾病嚴重程度有關。寵物鳥的飼養主人、獸醫、寵物店或從事家禽飼養售賣加工的工作人員都是本病的高危人羣。感染後,潛伏期通常爲7~15天,但最短可爲3天,最長可達45天。

以肺炎爲主要表現

嚴重可危及生命

該病起病急驟,通常伴隨高熱,體溫可達39℃~40℃,患者可能出現畏寒、寒戰。呼吸道症狀多見於發病的第3~6天,以乾咳爲主,肺炎發生率高達85%~90%。此外,患者常有劇烈的頭痛、全身肌肉疼痛以及胸痛,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噁心、嘔吐和腹瀉等消化道症狀,部分嚴重患者可快速發展爲重型肺炎、心內膜炎、腦炎等,危及生命。

家養寵物鳥

如何防範鸚鵡熱?

避免接觸病鳥:發現鳥類死亡或患病時,應立即隔離並處理,家中環境需要徹底消毒。

保持環境衛生:寵物鳥應儘量室外飼養,籠內避免擁擠,防止疾病在鳥類間交叉傳播。

佩戴防護措施:接觸鳥類、清理糞便時,應戴口罩和手套,事後及時洗手。

高危人羣需特別注意: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羣,如糖尿病患者、長期使用類固醇激素者、血液病患者、艾滋病患者等,最好遠離鳥類,避免感染風險。

大家聽說過這種病嗎

近期天氣變化大

要注意呀~

來源:大連市公共衛生臨牀中心、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巴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