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傘頂洲南漂 20年來每年消失41公頃
嘉義縣東石鄉外海外傘頂洲被戲稱「移動的國土」,近年持續往南漂移,沙源也不斷遭海水侵蝕流失,近廿年平均每年消失四十一公頃,專家預測五年後成爲「消失的國土」,搶救須跟時間賽跑。由於多年固沙止不住流失,中央七月在外傘頂洲南端建置突堤、岬頭,成效待檢驗。
外傘頂洲是臺灣沿海最大沙洲,嘉義海岸的東石潟湖因外傘頂洲屏障,形成平靜的廣大淺水海域,生態資源豐富,成了全臺主要蚵仔養殖區。外傘頂洲受沿岸流及東北季風影響,每年平均會往西南方向漂移六十至七十公尺,沙洲上的燈塔曾因沙洲漂移、海水侵蝕等因素多次傾斜倒塌,至少歷經七次重建。
水利署第五河川局統計,外傘頂洲廿年來從一八一二公頃減半至九八九公頃,高度也從原本約三層樓高降爲平地,只剩其中三四○公頃高於一公尺,沙洲與海平面高度相差無幾。
在地觀光船船長張聰智說,外傘頂洲每逢漲退潮、颱風後,位置都會改變,有些本來會往南漂移的沙,因布袋港有北堤阻攔、加上水流改變,沙子衝到長堤後就在附近逸散,淤積在白水湖、網寮外海。在潟湖養殖的蚵農則憂心沙洲漂移擠壓潟湖養殖牡蠣空間,加上沙洲也變小,屆時海水直接灌入衝擊蚵棚,也無法阻隔風浪和海洋廢棄物,牡蠣品質會大打折扣。
五河局指出,爲有效滯留海岸漂沙,在沙洲南端佈置長突堤,也在侵蝕段加強佈置短突堤,穩定灘線,在破口處並用排樁,盼降低海浪越洗作用帶走沙源,另,利用廢棄蚵棚、蚵殼串等材料做成臨時性攔沙裝置,竹籠固沙、竹樁攔沙、蚵殼定沙。
保沙固國土協會理事長黃東嶽說,若外傘頂州消失,海浪直接拍打上岸,沿海堤防恐被淘空,造成海水倒灌,民生經濟將蒙受重大損失,應從源頭檢討集集攔河堰造成沙源不足問題,趕快增加沙源纔是正辦。海委會指出,將盤點布袋商港清除的淤沙,高雄港務分公司負責置沙加高,最快今年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