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教學 金華國中黃蕙欣創意教學讓課堂永保新鮮

北市金華國中老師黃蕙欣利用學生愛玩得心情,啓發他們的創作。(教育部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哪位老師會把「玩」放至在教學中,並利用學生愛玩的心情,啓發他們創作潛力?臺北市金華國中健康教育老師黃蕙欣,在27年教學生涯中,每堂課都有創意展演,架構豐富的劇情與策略,每天新點子在腦中迸出,課程不斷更新,讓教學永保鮮味。她最近被教育部選爲教育家人物典範。

黃蕙欣從小的志向就是當老師,她很愛動腦喜接受挑戰,也抓得住學生愛玩的心情。她和一羣好同事經常聚集咖啡館,討論如何將孩子帶至不一樣的人生。這羣熱心的老師開始構思課程,當課程構思有雛型後也獲得校方支持,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培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正巧108課綱要上路,黃蕙欣說,106年大家開始規畫,107年開始先以7年級生每週一堂課做爲實驗課程,並以解決「塑膠人生」的社會問題爲此課程方向。於是以「減塑思考設計」爲主題,讓學生分組收集資料、設定議題、設計思考,最後解決問題。

在國中現場讓學生進行真實世界探索,其實相當不容易,黃蕙欣舉例,在做「減塑思考設計」時,學生想創作一架減塑機器,於是開始自己畫設計圖,創造出模型,最後學生在教室做實驗,形成「教室工廠化」的風景,這樣的空間提供了不同的成長與自學機會。

這個課程已有5年曆史,成功案例不少,黃蕙欣記憶中,有位小顏(化名)同學,國一那年上課與同學間的互動較少,可是每堂下課時,他都會找老師討論課堂上的問題,這才發覺學生有深度,並知道他喜歡操作電腦和寫程式。

老師鼓勵他在小組中可選擇自已喜歡的類別,並找出想研究的題目,最後小顏選了電腦組,訂定主題是「回收機制的app」,後來他真的寫了一組可尋找回收物的app程式。

在有趣的互動教學中,同時也產生了師生之間的對話機制,黃蕙欣表示,其實「玩」只是表象,背後也包含着操作這些玩樂的用意,好玩的同時也必須是一個優秀的教學方式,「教學好好玩」纔會進化爲「好玩,好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