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拜登解凍美中關係 蔡政府知否

社評

在日本廣島舉行的七大工業國(G7)高峰會議落幕,民進黨政府只關注聯合公報中有關臺灣的文字,卻忽視拜登總統「你們很快就會看到美中關係解凍」的表態。拜登的談話代表美國政府正全面評估、調整對華政策,間接將影響臺美關係,臺灣需客觀而精準掌握與研判,切勿因選舉利益而矇蔽理性。

G7峰會之後美中復談

在日本主導下,今年G7峰會擴大舉行,共有18國家元首與會,除了加強支援烏克蘭對抗俄羅斯入侵外,峰會成爲聲討中國大會,全球反中運動推到前所未有的層次與規模。悲觀論者認爲,在今年2月的大陸氣球事件後,陷於「死亡螺旋」的美中關係難以扭轉,甚至不能排除軍事衝突可能性,最可能的引爆點就是臺灣問題。

G7強硬聲明說明了美國將持續「投資、同盟、競爭」三部曲,與中國進行全方位戰略競爭,維護美國的霸權地位及以規範爲基礎的世界秩序;但在行動面,拜登多次表達希望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對話,在G7會議之後又宣示美中即將關係解凍,具有高度指標意義。

過去2年,美國高階將領偏好鼓吹中國武力犯臺迫在眉睫,現在則偏向臺海衝突不是不可避免、北京不願承擔開啓戰端的巨大成本,華府當務之急在維持這種情勢不變;同時,美中高層溝通管道逐漸恢復,中共外事辦主任王毅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近日於維也納進行了長達10小時的「深入、坦誠、實質性」會談。大陸商務部長王文濤利用在美國出席APEC貿易部長會議機會,分別與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及貿易代表戴琪會面。

財政部長葉倫訪中,及國務卿布林肯重啓2月取消的中國大陸之行也正積極安排中。至於國防部長奧斯汀期望6月在新加坡出席「香格里拉對話」時,與大陸國防部長李尚福會面,美國媒體透露北京已經拒絕。另外,美國媒體報導,國務院近日延遲與中國人權有關的制裁行動、出口管制措施及其它敏感行動,以避免兩國關係繼續惡化。

在美中關係過渡敏感時刻,拜登政府頻頻傳出中國政策官員異動訊息,似乎暗示內部出現路線之爭。白宮國安會中國與臺灣事務資深主任羅森伯格於2月轉任美國在臺協會(AIT)主席;國務院主責中國政策的副國務卿雪蔓將於6月退休;國務院「中國事務協調辦公室」負責人、副助理國務卿華自強在內部會議中也表達辭意,關鍵官員人事換血不免引發政策轉變的聯想。

對中去風險化有共識

國際社會最關切,當屬美國的中國政策走向與具體內容。G7峰會發表公報反制「經濟脅迫」及將貿易與供應鏈「武器化」之企圖,雖未點名,目標明顯鎖定中國。可以預見美中貿易戰、經濟戰、科技戰、投資戰更趨激烈,但這些領域的對抗還不至於引發軍事衝突。

美中戰略競爭可能迴歸地緣政治的領土、主權、勢力範圍、權力平衡之爭,拜登政府強調,美中戰略競爭是意識形態與制度的競爭,是「民主對抗專制」之爭,最近則聚焦不尋求與中國對抗或衝突,而是負責任管理戰略競爭,有效管控風險,不要失控導致戰爭;G7國家領袖也表示將致力對中國「去風險化」,而非「脫鉤」,將供應多元化,避免過度仰賴某一個國家。

美中關係近年加速惡化,兩國國家目標與利益衝突盤根錯節,要根本改善關係絕非一蹴可幾,臺灣仍是美中關係最敏感議題,也是最大沖突潛在熱點,雙方必須達成某種程度的共識與信任才能共管臺灣議題。中方拒絕奧斯汀與李尚福在新加坡會面,顯示雙方在軍事領域,特別是在印太地區及臺海的安全態勢歧見極大。

中共軍方強硬立場對美方是個警訊,中共不反對與美方恢復溝通管道,但必須擁有相當的主導權及對等地位,而非美國說了算,李尚福目前仍名列美國「制裁名單」,奧斯汀要求會面遭到拒絕並不令人意外。

前川普總統以對抗取代接觸,美中關係進入建交以來最動盪時期,拜登政府警覺必須加強雙方溝通對話,以避免大國衝突,美中關係雖然嚴峻,但不至於失控。反觀民進黨政府死抱反中、抗中意識形態,將失去因應美中關係調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