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國共都需要爲和平多着想
社評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明言兩岸已進入「準戰爭狀態」、國防部長邱國正預估中共2025年將掌握全面攻臺的能力,蔡總統國慶演說提出「四個堅持」,大陸國臺辦批判這是蔡政府最高調的謀獨挑釁,臺海戰爭疑慮再起。臺海究竟離戰爭多遠?這個老問題似乎又浮現在衆人面前。
北京武統的條件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共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講話中重申,和平統一最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但同時也嚴厲警告臺獨和美、日等外部勢力:不要低估大陸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和強大能力。習近平雖然沒有提及「武統」兩個字,但他的意思相當明確,那就是會爭取和統到仁至義盡,但絕不放棄軍事手段,一旦出現北京視爲「踩紅線」的舉動,「武統」必然提前到來。
現在問題在於:究竟何爲北京扣動「武統」扳機的條件或時機?若從李登輝、陳水扁任內的經驗看,公投、修憲等法理臺獨動作在臺灣內部政治牽制下並不能成事,臺獨屬於「嘴炮」性質,至於擴展國際空間也沒有成爲中共動武的理由,因爲主要大國和國際組織不會承認臺灣的國家地位,也不會恢復與中華民國的邦交。因此,無論是1995年福建沿海的大型對臺軍演,還是2005年大陸頒佈《反分裂法》,本質上都是對臺三戰、文攻武嚇。2008年臺灣政黨輪替後,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展開交流合作的「黃金期」。
再以2016年至今的經驗看,蔡政府基本已經自我否決實現法理臺獨的可能性,不想碰,也不敢碰「國家統一前」的憲法前言。其次,由於陸方早就對蔡英文定性爲臺獨,故此次蔡提出以「互不隸屬」爲包裝的新版兩國論,完全在北京意料之中,認定仍屬「嘴炮臺獨」範疇,因而只由國臺辦出面批判。
變數較大的是國際空間,中共認爲美、日對臺實質關係的提升,正在一步步接近紅線,但「解決」這個問題的路徑不在臺北,而在華府,大陸升高對臺軍事施壓的動作,其實是向美國釋出訊號,企圖嚇阻其對臺灣的支持。
大陸透過臺海軍事動作對美國示警、嚇阻,對美國拜登政府產生了明顯的影響,不但口頭上多次重申一中政策、不支持臺獨,拜登任內不再出現國務院、內閣高層官員訪臺,至於最近曝光少量美軍常駐臺灣,協助戰技訓練,是行之有年的既有安排,但既然有媒體放風、刻意讓外界關注,大陸勢必千方百計施壓,能否延續可能出現變數。大陸以武統爲目標的臺海實戰訓練,未來只會更頻密、更高調。
下架民進黨爲要
可能讓大陸降低臺海軍事活動的因素,不會來自美方,更不會來自民進黨,而是臺灣人民用選票做出改變,讓認同九二共識、支持兩岸和平與融合的主張上升爲臺灣意志,讓兩岸恢復到善意溝通、互信交往的正軌,臺海戰爭引信就可以拆除。這既符合臺灣人民所信仰的自由民主生活方式,也符合大陸「寄希望於臺灣同胞」的方針,同時與美國等國際社會對臺海和平解決分歧的路徑保持一致方向。
不過,即便2024年民進黨下臺,兩岸也不可能走回2008年「只經不政」的老路,因爲兩岸關係早已走進深水區,雙方模糊空間的利用價值已經最大化,剩下的政治問題只有清晰化。若從這個角度理解,無論是大陸不斷強化臺海軍事控制權,還是蔡政府提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已經透出爲未來「那一天」積累籌碼的意味。因此,蔡總統口中的「互不隸屬」,以及日漸緊緊相擁的中華民國圖騰,固然是其長期臺獨策略的一環,但從另一面看,就是未來兩岸必須要面對的政治問題。
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政府,不是國家,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國家統一前,中華民國政府治權不及於大陸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治權不及於臺灣地區,兩岸應在尊重上述現實的基礎上和平發展,並討論相互融合的機制。
兩岸關係已進入不同以往的新階段,該堅持的就要堅持,該清晰的就要清晰,中共2022年將舉行換屆的二十大,臺灣也將進入2024年大選熱季,國共兩黨都需要爲對方多着想。如果2024繼續由民進黨執政,兩岸腳本恐怕會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