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美國戰略謹慎 蔡英文迷霧外交

旺報社評

「中國氣球」事件後,美國會議員接連炒作「中國威脅論」,包括核武、晶片、TikTok、臺灣議題、中俄關系等,美中衝突彷彿迫在眉睫。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日前接受軍事新聞網站訪問,強調美中並未陷於「戰爭邊緣」,有關美中即將開戰的論調已「過熱」,各方都應冷靜一些。他並對中國「征服」臺灣的可能性表示懷疑,因爲「臺灣非常難以攻佔」。對照白宮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近日透露,華府向北京表明,準備再次舉行中美元首通話,並希望與中國維持暢通的溝通管道,在在顯示拜登政府對中戰略轉趨謹慎。

蔡總統行程躲躲藏藏

美國「戰略謹慎」,或許是對去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電話談話的迴應。王毅當時談話極爲坦率,他說美方不能一邊要對話,一邊搞遏制;一邊談合作,一邊捅刀子。這不是合理競爭,而是無理打壓;不是管控分歧,而是激化矛盾,實際上還是搞單邊霸凌的老套路。這在中國過去就行不通,今後更行不通。

美國戰略謹慎也有地緣政治結構性因素,畢竟在中俄緊密的聯繫之下,美國並不想造成俄羅斯和中國相互投入對方懷抱,形成真正的軍事聯盟。密利表示,這是美國的「地緣戰略方針」,雖然中俄正在進行對話,但這與實際的聯盟和軍事路線有很大不同。他呼籲美國應以「現實主義」原則,非常、非常務實和謹慎地處理中美關係,並謹慎保持非常、非常強大的實力領先。也就是說,美國對中國需要「多一點務實、少一點情緒」。

在白宮整體考量下,蔡英文總統這次過境美國,出現許多意外的「迷霧外交」。外界簡單的觀感是,蔡英文總統的美國行和前總統馬英九的大陸行,形成鮮明的對比,蔡總統行程總是躲躲藏藏,馬前總統一行卻大大方方,蔡總統談話與演說,似乎處處受到美方的節制,馬前總統卻能大談「中華民國」。

以哈德遜研究所頒獎爲例,該所設於華府,預定頒授蔡總統「全球領導力獎」,並與蓬佩奧及另一名學者對談,但最後蓬佩奧未現身,而且活動地點訂於紐約,蔡總統無緣進入華府。蓬佩奧支持臺灣,衆所皆知,關鍵時刻消失,無非大陸施壓,拜登政府做出戰略選擇之故。

另外,讓外界質疑的是,蔡英文在紐約見了民主黨衆院領袖傑福瑞斯,但美臺雙方都不證實,蔡英文在哈德遜研究所完整的講稿亦未公佈,都極不尋常。至於在回程方面,蔡總統在加州洛杉磯雷根圖書館的演說傳聞可能取消,甚至衆議院議長麥卡錫是否現身都成了「迷霧」。

美國爲開戰言論降溫

美國爲何如此對待蔡總統的「過境外交」,如果不是密利說出「過熱論」,外界可能解讀,美國認定蔡英文是「過氣」的總統,沒有「熱捧」的必要。

但正如《紐約時報》所觀察,蔡英文是全球最重要領導人之一,在連任兩屆總統卸任前,出現在國際舞臺,尤其處在兩個相互對立的全球最強大國家之間,需要取得平衡。畢竟,中國視臺灣爲有待統一的省分,希望將臺灣納入其體制下,美國則希望維持臺灣現有的民主體制,並作爲與中國對抗、競爭的一張牌。

臺灣的角色並未被美國看輕,密利認爲美國應強化臺灣軍事能力,以防萬一。他還估計,爲了防範2027年大陸武統臺灣,美國有3或4年時間促使臺灣做好準備,藉此將使中國決策者認爲「犯臺」成本大於收益。美國不是準備放棄臺灣,只是不想讓「美中必有一戰」言論過熱,妨礙美中「護欄」的建立,當然也不願意在大陸警告之下,還大剌剌的捧高蔡英文的過境之旅。

美國的「戰略謹慎」和蔡英文的「迷霧外交」相互爲應,美國「戰略謹慎」是爲了避戰所做的決定,這給臺灣兩個啓示:一、美國有自己的國家利益與戰略選擇,臺灣不能只知「依賴美國」;二、大陸主張「和平統一」,美國強調「避戰」,臺灣還要繼續鼓吹「抗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