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 大唐豪俠愛吃魚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二首·其一》
這是“七絕聖手”王昌齡的邊塞詩代表作。王昌齡,字少伯。生於武周聖曆元年(698)。因爲做過江寧(江蘇省南京市)丞和龍標(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市)尉,人們又將他稱爲“王江寧”和“王龍標”。
少年遊
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
有人說王昌齡是長安人。有人說,他出身於太原王氏。也有人說,他出於琅琊(山東臨沂)王氏。
更多人相信,他也許是這兩支王氏家族中其中一支的後代。太原王氏是唐朝五姓七望之一,擁有極高的權勢和聲望。王昌齡早年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長安,那是長安城外東邊灞上的一個小村莊,村民們崇尚漁獵以改善伙食,多餘的野味拿到集市上售賣,還能補貼家用。
農閒時節,可以到長安城內逛逛。長安城的裡坊間遍佈酒肆,各式美食令人眼花繚亂,什麼烙羊、炙駝,加上葫蘆醬、桃花醋,撒上芝麻和胡椒,香氣四溢,饞得人口水都要流下來啦。貴族人家下館子愛吃雞舌,嚼着雞舌,連酒量也大了。還有那兔羹,令人垂涎三尺。各色糕點,不可勝數。朱雀大街上的“張手美家”每天人山人海,座無虛席,據說能進這家館子的都不是普通人。
可王昌齡家境貧困,那般精緻的食物對他來說實在過於昂貴。他偶爾會在街上的餅鋪裡買幾個餅。那時,長安城的餅鋪裡,出售着各種餅,胡餅、湯餅、蒸餅、餛飩,還有薄夜餅、喘餅、糖脆餅、二儀餅等。各種花樣的餅令人目不暇接,即便每天吃一種,一年下來也吃不完。那時正逢開元盛世,一錢能買許多餅,夠王昌齡吃好幾頓了:“開元中,長安物價大減。兩市賣二儀餅,一錢數對。”(唐·馮贄《雲仙雜記》)
王昌齡家常吃的是黍米飯,最常見的下飯菜是韭菜。有時整治飯菜時,王昌齡腰間便掛着鐮子到菜園裡割韭菜:“腰鐮欲何之,東園刈秋韭。”他還對釣魚頗感興趣,因性格直爽,不拘小節,爲人風趣隨和,有時出門在外遇見了垂釣的老翁,也忍不住要上前去問問,您釣魚有多少年啦:“開門望長川,薄暮見漁者。借問白頭翁,垂綸幾年也。”王昌齡也是個老釣客,閒來無事的時候,便喜歡前往灞河河畔垂釣。灞河是黃河的支流,裡頭魚鮮豐美。運氣好的時候,王昌齡收穫可不小:
時從灞陵下,垂釣往南澗。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
——《獨遊》
在唐代,魚肉最風行的吃法是切膾:將魚肉切成薄片直接食用。製作魚膾時,砧板上墊上一張紙,將魚肉切絲或切片,切得越薄越好。王昌齡刀工估計不錯,也喜歡吃膾。
那時,長安城的貴族間流行一道“金齏玉膾”。將鮮美的魚肉切得又薄又精細,魚肉如美玉般雪白,壘成小堆。然後將姜、蒜、鹽、熟栗子肉等配料搗成齏,撒到魚片上,對了,最後還得撒上搗碎的橘皮,再澆上橘汁或橙汁,金色的齏料與如玉的魚片相互交融,光彩奪目,無論是從色、香、味各個角度細品,都堪稱極品。
不過,橙子和橘子產於南方,對尋常百姓來說,想吃上一道正宗的“金齏玉膾”可多難啊。後來玄宗登基,詔令天下,禁止採捕鯉魚,這下百姓連鯉魚也不能吃了。
出塞
少年仗劍出邊關
十幾歲時,豪情萬丈的王昌齡像個遊俠一般仗劍遠遊,他到過河南、河北,還曾上嵩山尋仙學道。後來,他翻越了太行山,來到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邯鄲城外平原上時常能遇見策馬奔馳的少年,他們帶着皁雕馳騁於平原上,歸來時,馬上掛着各種野味,比如兔子。王昌齡也許會想,用這兔肉來熬一鍋兔羹一定美味:“少年獵得平原兔,馬後橫捎意氣歸。”
王昌齡後來去了河東(山西省西南部),因爲那時聖人到那兒出巡。他想找機會向朝廷獻詩,希望能夠得到聖人賞識:“開唐天業盛,入沛聖恩濃。”可那該有多麼難。他回到長安後,繼續向名士獻上過自己的詩賦。
唐朝雖採用科舉考試的方式選拔人才,可那時的科考,仍深受魏晉門閥士族之風的影響,世族子弟可以憑祖輩恩德直接獲取功名;尋常人家子弟,只能通過考試擠獨木橋。何況考官看的,不僅是考場成績,考生的聲名、才德,甚至推薦者的評價,都是評判成績的重要因素。當然了,學子也可以選擇另一條路——“舉薦”。他們可以將詩賦獻給在朝堂之上說得上話的名士或大臣,如果得到賞識並被舉薦,也能獲得光明前途。
王昌齡並未如願,他獻上去的詩賦,無不石沉大海。他決定選擇另一條路——投軍!王昌齡跟着軍隊去過北邊的邊塞,出過雁門關。那時,北方的契丹連年南下侵擾,唐軍在與契丹的戰爭中敗多勝少,開元初年的“灤水谷之戰”中,六萬唐軍幾乎全軍覆沒。王昌齡由此慨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他還去過西北邊塞,那兒的景緻、風俗與中原全然不同,有連綿的雪山,有成羣的牛羊和野駝,那裡的餅比長安更大、更硬,人們喜歡在餅裡裹上一層厚厚的羊肉餡,類似於長安的“古樓子”,味道極其香美。那裡產的瓜清脆爽口,汁液飽滿,猶如甘霖,比蜜還甜。那兒的石榴比中原的甜,葡萄比中原的大,葡萄美酒多到喝不完。每回開拔前,將士們圍聚在一起炙着全羊與野駝,將軍們高舉金叵羅,戰士們手捧夜光杯,伴着胡琴與羌笛那宛轉而略微透着些許悲壯的旋律,一杯接一杯地暢飲葡萄酒。
邊塞的生活是殘酷且艱苦的,一旦烽煙燃起,便日夜不得停歇,將士們的臂膊上縛着胡瓶,裡頭裝着用來提神並解渴的酒,馬不停蹄地奔赴前線。大部分地方黃沙萬里,植被稀疏,戈壁之上是道不盡的荒涼蕭瑟與寂寞,有時還會揚起遮天蔽日的大風霾。那兒的冬天也來得早,一到八月就開始飄起了雪花,每每在邊塞中仰望空中的明月,戰士們的心中都會燃起濃烈的思鄉愁緒。
新聲一段高樓月
王昌齡經過幾年軍旅生涯的磨礪後,於開元十四年(726)回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科舉考試,中了進士。不過,唐代的進士還得經過吏部的銓選,甚至參加制科考試才能獲得官職。
開元十九年,王昌齡參加了“博學宏詞科”考試。這是一種制科考試,是朝廷爲了選拔特殊人才臨時舉行的考試。這種考試備受時人重視與推崇,不僅普通士子可以參加,已經入仕的官員也能參加。一旦登科,意味着能得到更廣闊的晉升前景。顧名思義,“博學宏詞科”選拔的是有文才的人。
王昌齡考中了當年的“博學宏詞科”,被授予了“秘書省校書郎”的官職。這是個九品官,負責圖書校訂和編輯工作。那時的大唐,在西域與北方,都取得了軍事勝利,開元全盛,國泰民安。那時的王昌齡也意氣風發,喜歡寫詩歌詠盛世:“新聲一段高樓月,聖主千秋樂未休。”
按照唐制,王昌齡是沒有資格參加日常朝會的。但每月初一十五,或是在重要節日,朝廷都會舉辦大規模朝會,文武百官皆進宮朝見聖人。在這樣的日子裡,光祿寺將爲與會大臣或賓客提供酒食。王昌齡最愛的是魚膾,那道“金齏玉膾”令他饞了多少年。臣子的餐食與聖人的全然不同,聖人的餐食奢華得令王昌齡目瞪口呆:
外形烤得如曼陀羅花般美麗的“曼陀樣夾餅”,用蛙肉裹上精豆粉製作的“雪嬰兒”,用烤羊舌和鹿舌製作的“昇平炙”,用蛤蜊肉熬製的“冷蟾兒羹”,用駝蹄熬煮的“駝蹄羹”,捲入蟹肉蟹黃的“金銀夾花平截”麪餅,用雞肉和鹿肉拌粉油煎而成的“小天酥”,用豬、牛、羊、熊、鹿等五種肉食組成的“五生盤”……
宮廷中的奢靡風氣正在蔓延。有一回元旦,光祿寺違背規定,將提供給臣子酌酒的柄勺換成了大斗,導致酒的開銷嚴重超支。負責稽覈的比部發現後,認爲光祿寺的做法無法可依,便對光祿寺進行彈劾。光祿寺卻辯解稱,他們引用了古人的規制來提供酒食。王昌齡覺得光祿寺的解釋不僅牽強,而且可笑:“何令式之無稽?徒欲致譏,誠堪聳誚。”(《對大斗酌酒判》)
江寧
“寒具”驚動十里人
開元二十二年(734),王昌齡再次參加了“博學宏詞科”考試。他又登科了,原本想着能有光明仕途,可他的官階不僅沒升,反而被外放至汜水(今河南省滎陽市)擔任縣尉,負責的是治安捕盜類的事務,與“博學宏詞”幾乎不搭邊,這實在耐人尋味。有人說,正因爲他太過坦蕩,說話直來直去,因而受到排擠。
沒多久,他被髮配到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擔任縣丞。這是個八品官,比之前稍有長進,卻遠離長安。江寧,古稱金陵、建康。在唐代,江寧不僅爲江南望郡,當地美食也享譽天下,有人將江寧最知名的七種美食合稱“建康七妙”。其中“寒具”最具代表性,製作寒具時,將和好的面搓成細條,像麻繩一般扭幾個結炸酥,吃起來香脆有聲,那“嘎脆嘎脆”的聲音彷彿能驚動十里人家。
除了寒具以外,江寧產的米飯也軟糯香甜;江寧醃菜酸爽可口;餛飩比長安的還好,湯清得可以硯墨;江寧的面品質上乘,揉好的面很筋道,就算打結也斷不了;制好的餅薄如蟬翼,將其放置於書面上,透過餅皮還能看見書頁上的字。對了,江寧香醋味道醇美,甚至有人將其當酒喝。
可沒幾年,宰相張九齡被李林甫陷害而罷相,王昌齡爲張九齡打抱不平,結果被貶嶺南,彷彿有人在笑話他:張九齡是韶州(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你與他這般要好,那便去那邊看看吧。
開元二十七年,王昌齡前往嶺南途經襄陽,他特意去拜訪孟浩然。孟浩然比王昌齡還大幾歲,他們當年一起參加科舉考試,王昌齡金榜題名,孟浩然卻失意而歸,但二人結下了深厚友誼。孟浩然在長安時,就曾告訴王昌齡,他的故鄉襄陽有一種“槎頭鯿”,其美味可一點兒都不遜於黃河鯉魚。他盛情邀請王昌齡,有機會到了襄陽,一定要去找他,他要請王昌齡吃最正宗的襄陽“槎頭鯿”。孟浩然和王昌齡都沒有食言,王昌齡後來多次造訪孟浩然的別墅,孟浩然也果然用鯿魚招待。孟浩然也愛吃膾,將鯿魚切成薄片或肉絲味道極其鮮美。
據說,王昌齡沒有到達嶺南。他到桂陽(今湖南省郴州市)時,正趕上朝廷大赦天下,便從桂陽北返。他到達巴陵時,遇見了李白。兩人性格相近,李白是一位遊俠,年輕時的王昌齡也是。李白曾求仙訪道,王昌齡也一樣。他們同樣豪邁不拘,相見恨晚,結爲摯友。
開元二十八年,北歸的王昌齡再次來到襄陽。那時,孟浩然患上了“背疽”,雖然經過調理,病情好轉,可見了王昌齡,他高興得不能自已。他準備了豐盛的菜餚與美酒,不止爲了招待王昌齡,更爲了慶賀他得到赦免。桌上有王昌齡愛吃的魚鮮,還有美酒。王昌齡離開後不久,孟浩然就去世了:
“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遊襄陽。時浩然疾發背,且愈。相得歡甚。浪情宴謔。食鮮疾動。”(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
這頓飯大概是王昌齡一生中吃過的最後悔的一頓飯。
龍標
青魚雪落鱠橙齏
不久,王昌齡再次被派往江寧擔任縣丞,來來回回兜了一大圈,又回到原點。即便江南有美食相伴,江南的吳姬舞姿綽約,也一點兒不比長安酒肆裡的胡姬差。可王昌齡也過得並不暢快:“縣職如長纓,終日檢我身。”
身上的官職就像一條長纓,整天都在約束着他。他時時想起那些故人,比如孟浩然:“故人念江湖,富貴如埃塵。”那些老朋友都喜歡過着江湖上的自由生活,富貴榮華對他們來說就像塵埃一樣微不足道。王昌齡大概也想,就該跟那些朋友一樣,去擁抱快意江湖。
王昌齡在江寧這些年,去過江南多地。比如他去過杭州,還去過廣陵(江蘇省揚州市),廣陵的酒很不錯,令人回味。他有時候看見垂釣的老翁,他依然會忍不住地上前去湊湊熱鬧:“爲問易名叟,垂綸不見魚。”您釣了這麼久,可爲什麼不見魚兒上鉤呢?
萬萬想不到,遠在江寧的王昌齡依舊逃不過被貶謫的命運。王昌齡前前後後在江寧待了近十年,天寶七年(748),王昌齡被貶爲龍標(湖南省黔陽縣)縣尉,這是唐代偏遠縣城的九品芝麻官。據說他被貶的原因是“不護細行”,大致是生活細節不夠檢點。想來也是,如果能循規蹈矩,他就不是王昌齡。可“不護細行”算哪門子的理由,分明是被人惡意排擠。
王昌齡沿長江而上,再南下洞庭湖,經沅江一路到達龍標。這裡遠離了喧囂,卻也遠離了長安、洛陽之繁華,也沒有江寧那樣熱鬧非凡。王昌齡時常與好友們相約竹林下飲酒,倒也快活自在。更可喜的是,這兒盛產橘子、柚子、橙子。這些水果在北方可不容易吃到。沅江裡的青魚味道極鮮,每回釣上了鮮魚,王昌齡便將其切膾,魚片像雪花一樣飛出,疊成小山,再拿着當地產的橙子搗成齏,澆於膾上拌勻。在座的食客們早已垂涎欲滴,望眼欲穿,王昌齡得意地告訴他們:“這道菜在長安叫‘金齏玉膾’!”
對於王昌齡來說,魚膾大概能撫慰他的愁緒。無論是參加宴飲,抑或是爲人踐行,都少不了這道膾:“冬夜傷離在五溪,青魚雪落鱠橙齏。”(《送程六》)
天寶十四年(755)年末,安祿山發動叛亂。消息傳來後,王昌齡打算離開龍標。當時朝廷對王昌齡並無其他任命,也沒有詔令讓他離開龍標,可王昌齡已年屆花甲,在龍標一待又近八年,如今天下大亂,他心繫故鄉的親友。於是,他離開龍標北上,到達濠州時,被當地的刺史閭丘曉殺害。
王昌齡在詩歌上的造詣極高,他的《出塞·其一》甚至被後人譽爲“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他也因爲在七言絕句上的卓越成就被譽爲“七絕聖手”,後人將其尊爲“詩家夫子王江寧”。也有人認爲,王昌齡是一位“豪俠”:他少年時仗劍雲遊四方,青年時邊塞投軍報國,他的詩歌中也流露着豪俠氣質。
他在仕途上雖鬱郁不得志,大部分時間在地方上擔任着不起眼的官職,可他的詩歌在他生活的時代便已流傳天下。不僅傳唱於民間,連居廟堂之高的大臣甚至天子,都讀過他的詩。王昌齡去世後不久,閭丘曉便因爲延誤軍機被按律杖殺。據說閭丘曉臨刑之際,以家中有親人待養爲由向督軍前線的宰相張鎬求饒,張鎬卻冷冷地回了他一句:“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元·辛文房《唐才子傳》)
文並供圖/邱俊霖